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2020@20210201

2021-08-31 阅读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2020年度)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制

2021年1月


目录

一、研究工作和成果

1 研究方向与目标

2  2020年新获批科研项目

3  2020年在研科研项目

4  2020年结题科研项目

5  2020年论文发表

6  2020年专利授权

7  2020年科研获奖

8 最新研究进展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四、运行管理

五、科普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七、下年度工作计划

八、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2020年度报告

 

一、研究工作和成果

1 研究方向与目标

研究方向一:干细胞治疗西部高发慢性及缺损性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

基础研究: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炎肝硬化、器官缺损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干细胞对不同类型肝移植术后及其他缺损性疾病细胞再生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开展干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细胞周期与多能性维持的关系、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及干细胞的体内归巢和示踪研究。

临床研究:造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间充质干细胞联合Tips 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方向二:西部高发、重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和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西部高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 甘肃高发肿瘤的关键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探索肿瘤调节因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础研究:调查甘肃重大、高发肿瘤的流行及其疾病谱特征;揭示甘肃重大、高发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及特异性靶点;阐明肿瘤发生的异质性及与环境互作的关系;研究表观遗传基因及环境胁迫(如重金属暴露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开发肿瘤特异性靶向分子药物并揭示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开展甘肃高发肿瘤的早癌诊断、预后评估、临床治疗相关靶点研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为我省高发肿瘤的个性化诊疗提供依据。

(2) 开展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甘肃重大高发肿瘤及慢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开展自体免疫细胞及 CAR-T 细胞的靶向性基础研究,利用嵌合体及基因工程方法对免疫细胞进行靶向性改造,揭示免疫细胞靶向性与肿瘤的关系。

临床研究:以西部高发肿瘤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杀伤性免疫细胞联合应用杀伤肿瘤细胞,开展针对不同病种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组合应用于临床,并同时利用大量标本资源对新的自体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特性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三:规范化西部高发肿瘤及慢性疾病生物标本库及临床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

(1) 西部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

建立规范的生物标本采集技术及数据库,建立标准化样本操作过程(标准化程序、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控制程序、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质量控制),通过高效规范的收集、储存和使用标本,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组织标本和信息支持,搭建医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合作,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支持,推动区域科技水平提高。

(2) 甘肃省干细胞资源库

从事干细胞生物资源的采集、检测处理、储存业务,为干细胞科研与应用提供种子资源;成立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进行干细胞科研项目研究,推动地区干细胞科技水平的提高;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产品的推广,推动成熟干细胞临床治疗技术与产品的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机构相关适应症的临床治疗水平。

(3) 基于互联网+甘肃重大疾病临床数据信息平台

建立基于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区域协同的标本采集、组织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在西部重大疾病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下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的样本公共平台,平台囊括多家网络单位的生物样本库信息,可以实现样本临床数据、科研数据的网络化即时反馈,从而促进科研合作共享,提高样本的使用效率。以生物信息大数据和转化医学研究为立足点,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组织标本和信息支持,推动项目临床-基础-临床应用转化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研究。

 

2  2020年新获批科研项目

共33项,国家级4项,省级12项,市级3项,区级4项,校级1项,院级9项,新获批经费总额为471.5万元。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经费(万元)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82060119

基于iPSCs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的构建与评估

李汛

34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82060551

sCLU通过CDC25A诱导胆管癌化疗耐药机制及其作为联合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研究

孟文勃

34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82060666

靶向PCID2阻滞DCTPP1介导的肝癌细胞DNA合成的作用机制及查尔酮类化合物优化

白仲添

34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2060289

东大沟工业污染区镉铅砷复合暴露对居民肠道菌群及代谢特征的影响研究

严俊

35

5

甘肃省科技厅重点研发-新冠专项


新冠病毒感染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李汛

100

6

甘肃省科技厅重点研发-新冠专项


基于新冠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攻关的紧急应对及响应机制研究

孟文勃

25

7

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陇原创新团队

李汛

50

8

甘肃省科技厅国际合作

20YF8FA085

ERCP机械模拟器在外科内镜培训中的应用研究及附件研发

孟文勃

16

9

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JR10FA692

肥胖与肠道微生态的交互效应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苗龙

3

10

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JR10FA699

基于重金属暴露-肠道菌群-代谢轴研究东大沟工业污染区镉铅砷复合暴露对居民的影响

严俊

3

11

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20JR10FA676

革兰阴性杆菌与胆管结石成分的关系及导致结石复发的机制研究

岳平

3

12

甘肃省科技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肠炎

雒扬

10

13

甘肃省科技厅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

20JR10FA703

内源性PD-1通过调控rpS6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张金铎

2

14

甘肃省卫健委计划项目

GSWSKY2020-21

PTBL技术在复杂胆道结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辉

2

15

甘肃省卫健委计划项目

GSWSKY2020-11

sCLU通过周期调节蛋白诱导胆管癌化疗耐药机制及其作为联合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研究

林延延

3

16

甘肃省教育厅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2020B-006

镉暴露致肝细胞毒性的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解析

任龙飞

5

17

兰州市科技局人才创新创业

2020-RC-45

p16ink4a通过Wnt-CCNB1-p53信号途径抑制胰腺癌侵袭能力的分子机制

张辉

10

18

兰州市科技局新冠专项

2020-XG-44

兰州市COVID-19流行期流感样病例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研究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严俊

1

19

兰州市科技局


青蒿素抵抗SARS-Cov-2免疫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

雒扬

1

20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新冠专项

2020JSCX0019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019-nCoV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作用的研究

李汛

15

21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社会发展类

2020-2-11-4

桦木酸通过介导miRNA-365调控IL-6/AKT/STAT3信号通路对胰腺癌的影响及其机制

周文策

10

22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社会发展类

2020-2-11-2

肝癌患者TACE术后肠道微生物功能及结构多样性相关研究

张磊

10

23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技术创新类

2020-2-2-4

胆总管结石复发机制及预防的临床关键技术研究

岳平

8

24

院内基金优秀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ldyyyn2019-03

iPSCs来********

姚佳

20

25

院内基金多中心、ERAS、MDT、免疫

治疗、干细胞

ldyyyn2019-16

脐血来源NK********

费媛媛

5

26

院内基金学科交叉

ldyyyn2019-75

TACE对********

张磊

10

27

院内基金临床研究(应用类)

ldyyyn2019-69

白蛋白结合型********

芮少珍

6

28

院内基金临床研究(基础类)

ldyyyn2019-50

巨噬细胞来源********

王正峰

4

29

院内基金青年基金

ldyyyn2019-97

应用NBI********

柴长鹏

4

30

院内基金临床研究(基础类)

dyyyn2019-20

胆管癌来源********

岳平

3

31

院内基金青年基金

ldyyyn2019-105

公民逝世后器********

马健

3

32

院内基金青年基金

ldyyyn2019-108

门诊患者肠道********

王芳昭

1.5

33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lzujbky-2020-kb05

多梳蛋白PCGF2和PCGF4在调控胆管癌细胞侵袭能力及维持胆管癌干细胞中的作用

胡进静

1

 

3  2020年在研科研项目

共33项

获批年度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经费(万元)

2017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7JR5RA269

肝癌发生过程中肠道免疫因子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张磊

4

2017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

17JR5RA273

CDKL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研究

孟文勃

2

2017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

17JR5RA259

胆管结石复发标志物谱的筛选及相关试剂盒研发

岳平

3

2017

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

GSWSKY2017-26

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治及早癌标记物筛选

朱晓亮

3

2017

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项目


家族聚集性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

严俊

3

2017

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No: 2017218

外科临床实用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孟文勃

3

2017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

ldyyyn2017-27

对肠道菌群及环境因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分析

朱克祥

3

2017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

ldyyyn2017-02

经内镜免破坏十二指肠乳头的胆道活检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岳平

2

2017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

ldyyyn2017-04

肝癌中miR-483-5p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林延延

2

2017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

ldyyyn2017-16

对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中发生突变的观察及分析

张正聪

2

2018

甘肃省教育厅引导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018ZX-08

甘肃省教育厅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及远程医疗共享平台

李汛

200

2018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甘肃省高发肿瘤及重大慢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李汛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872036

LRP1和GRP78通过VEGF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复发的机制研究

孟文勃

25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51801089

金纳米棒和肝癌细胞相互作用受近红外激光影响的高分辨电镜研究

齐阔

25

2018

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

18JR3RA360

肝星状细胞内一维磁性纳米结构的作用机制的高分辨电子显微研究

齐阔

3

2018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优秀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TGF-β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抵抗高盐炎性修饰治疗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

雒扬

20

2018

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项目

GSWSKY2018-23

负载吲哚箐绿的纳米探针在肝癌近红外荧光手术导航系统的研究

张奇煜

3

2019

中央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李汛

10

2019

兰州市科技局


兰州大学-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细胞医学转化联合实验室

李汛

25

2019

中央高校校长专项基金项目


胆道疾病可视内镜诊断图谱

李汛

4

2019

中央高校校长专项基金项目


胆胰疾病的ERCP诊疗

周文策

3

2019

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省委组织部)


胆管癌胆汁肿瘤标记物筛查验证及机制研究

孟文勃

40

2019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


内源性PD-1通过rpS6调控下游分子乙酰化促进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孟文勃

10

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

31960236

高原环境对人体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张磊

39

2019

兰州市科技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肠道微生物调节胆汁酸代谢在肝硬化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磊

20

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

81960516

循环肿瘤细胞lncRNA FOXP4-AS1在胰腺癌复发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朱克祥

34

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

81960293

维生素A调控NaCl-SGK1-FoxO1/IL-23R信号通路抵抗高盐介导的tTreg/Th17免疫失衡治疗高盐饮食的EAE小鼠

雒扬

36

2019

甘肃省陇原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FO抑制肝癌细胞侵袭的靶点筛选及机制

白仲添

6

2019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


PRDX2诱导P53依赖的HCC凋亡及自噬的机制研究

白冰

3

2019

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


Clu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胆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机制研究

林延延

9

2019

甘肃省卫建委卫生行业科研管理项目


解郁安眠洗方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睡眠影响的临床研究

蒲小金

3

2019

甘肃省卫建委卫生行业科研管理项目


甘肃省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姑息护理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

贺菊芳

3

2019

兰大一院院内基金学科交叉项目


PCID2调节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及分子靶向药物筛选

白仲添

15

 

4  2020年结题科研项目

共11项结题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主持人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1570509

慢性镉胁迫诱导机体肝癌发生的DNA甲基化修饰效应

李汛

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

lzujbky-2018-k05

多梳蛋白功能异常对肝癌干细胞干性的表观调控

李汛

3

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项目

GSWSKY2018-51

上消化道微生物特征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研究

周文策

4

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2017-RC-37

胆道结石复发与上消化道微生态关系研究

周文策

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项目

lzujbky-2018-53

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基因多样性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

张磊

6

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

GSWSKY-2015-51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

朱克祥

7

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606RJDA317

血清外泌体差异IncRNA的筛选及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白仲添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81702326

FO通过MFAP5调节Ju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机理研究

白仲添

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创新项目

lzujbky-2018-54

FO通过MFAP5调节Ju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机理研究

白仲添

10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研究项目

2018B-005

镉暴露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肝损伤的关系

严俊

11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

ldyyyn2017-23

肝细胞镉中毒现象的先进电子显微学研究

齐阔

 

5  2020年论文发表

序号

文章信息

刊物级别

分区

影响因子

1

Lin Y, Su Y, Yan J, Li X*. Laparoendoscopic rendezvous versus ERCP followed b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olecystocholedocholithiasis: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rg Endosc. 2020 Sep;34(9):4214-4224.

SCI

三区

3.149

2

Ding F, Zhu X, Song X, Yuan P, Ren L, Chai C, Zhou W, Li X*. UBR5 oncogene as an indicator of poor prognosis in gastric cancer. Exp Ther Med. 2020 Nov;20(5):7.

SCI

四区

1.785

3

Yue P, Zhu KX, Wang HP, Meng WB, Liu JK, Zhang L, Zhu XL, Zhang H, Miao L, Wang ZF, Zhou WC, Suzuki A, Tanaka K, Li X*.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 classifications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cannul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 May 21;26(19):2403-2415.

SCI

三区

3.665

4

Yue P, Bai B, Zhai Y, Lin Y, Meng W, Li X*. Dramatic imaging changes of a biliary stricture within 8 months in a rare case. Turk J Gastroenterol. 2020 Feb;31(2):180-183.

SCI

四区

1.111

5

Meng W#, Yue P#, Leung JW, Wang H, Wang X, Wang F, Zhu K, Zhang L, Zhu X, Wang Z, Zhang H, Zhou W, Li X*. Impact of mechanical simulator practice on clinical ERCP performance by novice surgical traine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ndoscopy. 2020 Nov;52(11):1004-1013.

SCI

一区

7.341

6

Wenbo Meng, Joseph W Leung, Kai Zhang, Wence Zhou, Zhenyu Wang, Leida Zhang, Hao Sun, Ping Xue, Wei Liu, Qi Wang, Jijun Zhang, Xuefeng Wang, Meng Wang, Yingmei Shao, Kailin Cai, Senlin Hou, Qiyong Li, Lei Zhang, Kexiang Zhu, Ping Yue, Haiping Wang, Ming Zhang, Xiangyu Sun, Zhiqing Yang, Jie Tao, Zilong Wen, Qunwei Wang, Bendong Chen, Quan Shao, Mingning Zhao, Ruoyan Zhang, Tiemin Jiang, Ke Liu, Lichao Zhang, Kangjie Chen, Xiaoliang Zhu, Hui Zhang, Long Miao, Zhengfeng Wang, Jiajia Li, Xiaowen Yan, Fangzhao Wang, Lingen Zhang, Azumi Suzuki, Kiyohito Tanaka, Ula Nur, Elisabete Weiderpass, Xun Li*,

Optimal dilation time for combined small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and balloon dilation f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a multicentre, single-blind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Volume 4, Issue 6, 2019, Pages 425-434.

SCI

一区

14.789

7

Meng Wenbo, Yue Ping, Li Xun*. Different Size of Dilation after Small Biliary Sphincterotomy Effects on 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The Turkish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31(10), 2020

SCI

四区

1.111

8

Wu YN, He LH, Bai ZT, Li X*. NRP1 is a Prognostic Factor and Promotes the Growth and Migration of Cell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Cancer Manag Res. 2020 Aug 7;12:7021-7032.

SCI

四区

2.886

9

Zhang, Y., Meng, W., Yue, P, Li X*. M2 macrophag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via a microRNA-130b-3p/MLL3/GRHL2 signaling cascade. J Exp Clin Cancer Res 39, 134 (2020).

SCI

二区

7.068

10

Qi, K.#; Ren, L.#; Bai, Z.; Yan, J.; Deng, X.; Zhang, J.; Peng, Y.; Li, X*. Detecting cadmium during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toxicity.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20, 62, 126644

SCI

三区

3.245

11

Li X*, Zhou Y, Hu J, Bai Z, Meng W, Zhang L, Song X, Wei Y, Yan J, Zhou Y. Loss of neuropilin1 inhibits liver cancer stem cells population and blocks metasta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Neoplasma. 2020 Dec 23:200914N982.

SCI

四区

1.721

12

Ye C, Zhou W*, Zhang H, Miao L, Lv G. Alterations of the Bile Microbiome in Recurrent Common Bile Duct Stone. Biomed Res Int. 2020 Sep 29;2020:4637560.

SCI

三区

2.276

13

Li X, Jiang W, Gan Y, Zhou W*. The Application of Exosomal MicroRNAs in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Pancreas. 2021 Jan 1;50(1):12-16.

SCI

三区

2.92

14

Huang CF, Huang JJ, Mi NN, Lin YY, He QS, Lu YW, Yue P, Bai B, Zhang JD, Zhang C, Cai T, Fu WK, Gao L, Li X, Yuan JQ, Meng WB*.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cancer: A cohort stud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 Nov 28;26(44):7061-7075.

SCI

三区

3.665

15

Mu P, Yue P, Li T, Bai B, Lin Y, Zhang J, Wang H, Liu Y, Yao J, Meng W*, Li X.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naso-gallbladder drainage an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in acute suppurative cholecystitis: Study Protocol Clinical Trial (SPIRIT Compliant). Medicine (Baltimore). 2020 Feb;99(8):e19116.

SCI

四区

1.552

16

Fu WK, Cao J, Mi NN, Huang CF, Gao L, Zhang JD, Yue P, Bai B, Lin YY, Meng WB*. Cytokines predict virological respons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receiving peginterferon alfa-2a therapy. World J Clin Cases. 2020 Jun 6;8(11):2255-2265.

SCI

四区

1.013

17

Mu P, Yue P, Li F, Lin Y, Liu Y, Meng W*, Zhou W, Li X. Does 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 affect ERCP cannulation and post-procedure complications? an up-to-date meta-analysis. Turk J Gastroenterol. 2020 Mar;31(3):193-204.

SCI

四区

1.111

18

Mi N, Cao J, Zhang J, Fu W, Huang C, Gao L, Yue P, Bai B, Lin Y, Meng W*, Li X. Identification of hub genes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ncol Lett. 2020 Aug;20(2):1695-1708.

SCI

四区

2.311

19

Yue P, Gew LT, Meng W*, Li X. Lat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neglected biliary stent. Endoscopy. 2020 Nov;52(11):E406-E407.

SCI

一区

7.341

20

Ba Y, Yue P, Leung JW, Wang H, Lin Y, Bai B, Zhu X, Zhang L, Zhu K, Wang W, Meng W*, Zhou W, Liu Y, Li X.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may be the preferred preoperative drainage method in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Endosc Int Open. 2020 Feb;8(2):E203-E210.

SCI



21

M. Bai, W. Fu, G. Su, J. Cao, L. Gao, C. Huang, H. Ma, J. Zhang, P. Yue, B. Bai, Y. Lin, W. Meng*, X. Li,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cholangiocarcinoma,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0(1) (2020) 435.

SCI

二区

4.175

22

He LH, Ren LF, Li JF, Wu YN, Li X, Zhang L*. Intestinal Flora a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Fight SARS-CoV-2 Infection. Front Microbiol. 2020 Jun 9;11:1388.

SCI

二区

4.236

23

Z. Da, L. Gao, G. Su, J. Yao, W. Fu, J. Zhang, X. Zhang, Z. Pei, P. Yue, B. Bai, Y. Lin*, W. Meng, X. Li, Bioinformatics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cholangiocarcinoma,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20(1) (2020) 130.

SCI

二区

4.175

24

J. Zhou#, Z. Bai#, X. Liu, Y. Guo, N. Jiang, X. Li, X. Zhang, Z. Li, Y. Li, Z. Ma*, J. Zhao*, Flocked swab might be one main reason causing the high false-negative rate in COVID-19 screening----the advantages of a novel silicone swab, bioRxiv  (2020) 2020.03.29.014415




25

J. Yao, Y. Yu, S.L. Nyber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Novel Concepts, Cells, tissues, organs  (2020) 1-17.

SCI

四区

2.064

26

宋晓静, 吴晓晟, 丁方回, 张磊, 李汛*. ERAS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v.46;No.183(03):83-85+90.

CSTPCD



27

王芳红, 张辉, 储怀祝, 朱克祥, 张磊, 孟文勃, 赵思华, 周文策, 李汛*. 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经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CSTPCD



28

徐贺龙, 岳平, 李汛*.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疗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 024(011):1215-1217,1223.

CSTPCD



29

张宏龙, 严俊, 李汛*. 线粒体自噬在肝癌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J]. 中国肿瘤, 2020(8).

CSCD



30

朱晓亮, 张正聪, 王海平, 吕鹏飞, 袁得峰, 丁方回, 汪名飞, 孟文勃, 张磊,朱克祥, 苗龙, 白小平, 张建军, 李汛*.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联合化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7):801-807.

CSTPCD



31

徐贺龙, 李燕, 任程晖, 宋晓静, 张磊, 李汛*.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网络识别肝细胞癌干细胞相关基因的研究[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v.27(05):46-54.

CSTPCD



32

蒲小金, 汪袁云子, 蒋玲洁, 刘小琴, 周文策*. 延续性护理对胰腺炎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 36(09):713-721.

CSTPCD



33

吕根, 严俊, 任龙飞, 周文策*. MYEOV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J]. 肿瘤防治研究, 2020, 47(05):324-329.

CSCD



34

徐雯, 苗龙, 王正峰, 周文策*. SpyGlass~(TM) DS直视化系统在胆道疾病诊疗中的应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 v.36(11):236-239.

CSTPCD



35

李静, 苗龙, 周文策*. 消化道微生态与胆结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v.29(08):98-103.

CSCD



36

廖想, 周文策*, 苗龙, 李依倪. 磁控胶囊内镜在胃部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年27卷6期, 781-784页, ISTIC CA, 2020.

CSTPCD



37

刘晓燕, 柴长鹏, 周文策*. 术前免疫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29(3):301-309.

CSCD



38

何力宏, 任龙飞, 吴永娜, 任程晖, 何咏霖, 张磊*. 肠道菌群与胃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 32(10):1215-1218,1228.

CSCD



39

蒲小金, 张有娣, 汪袁云子, 白仲添*.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切除围术期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27(09):1128-1138.

CSTPCD



40

吴哲, 翟亚楠, 岳平*, 张皓. CT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进展与争议[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6(02):38-44.

CSTPCD



41

吴哲, 岳平*, 孙航, 孟文勃.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治疗策略的优化与探讨[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 v.25(10):128-131.

CSTPCD



42

张岑, 曹洁, 白冰, 岳平, 孟文勃, 林延延*, 王锡龑. 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治疗体会及文献复习[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6(4):90-94.

CSTPCD



43

杨丽平, 张志刚*, 张彩云, 田金徽, 马晓佳, 孟文勃, 丁楠楠, 姚丽, 魏花萍, 申希平. 药物预防和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 32(3):357-361.

CSCD



44

李文军, 任龙飞, 赵素月, 王乾合, 朱克祥*.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6-脱氢酶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 29(3):324-332.

CSCD



45

赵素月, 朱克祥, 李文军, 李汛*. LincRNA-p21在癌症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防治研究. 2020, 47(10):802-806.

CSCD



46

赵素月, 朱克祥*, 李文军. 微生物与胰腺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 27(8):1044-1048.

CSTPCD



 

6  2020年专利授权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授权公告日

专利类型

1

一种小型实验垃圾分类装置

ZL 2019 2 1810841.3

费媛媛;杜海云;何柳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2020.6.16

实用新型

 

7  2020年科研获奖

获奖名称

授奖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以微创外科理念为主导的肝胆胰疾病诊疗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甘肃省医学会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李汛;孟文勃;岳平;张磊;朱克祥;朱晓亮;周文策;张辉;苗龙

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0.8

 

8 最新研究进展

(1)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

研究一:基于多能干细胞的基因修饰免疫细胞制备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易得,具有强大的扩增及多向分化能力,在体外可分化为T、NK和DC等多种免疫细胞,是基因工程化免疫细胞的可靠来源。基于iPSC的TCR-T扩增将TCR基因转入T细胞来源的iPSC(T-iPSC)后再经诱导修饰,最终分化为CD8+T细胞,但成熟的T细胞存活时间短,外源性TCR引入后可能发生错配而产生不可预测的抗原“毒性”作用。iPSC分化为NK细胞已技术可行,但目前iPSC-NK分化产出率低,异质性高。深入研究iPSC向T/ NK细胞的定向分化的机制,开发规模化扩增体系,是解决细胞来源和细胞效能等应用障碍的重要手段,同时基于iPSC的基因工程技术可进行特定肿瘤抗原的直接转导以及对于免疫抑制因子的敲除,实现均一化、高效能及高产量的基因工程细胞。本研究中,建立成熟稳定的T细胞来源iPSC向T细胞的定向分化体系及基因修饰体系是基础,随后将基于此平台研究关键因子及小分子化合物或其组合在促进定向分化中的具体作用及分子机制,最后通过调控筛选获得的关键因子和/或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建立规模化临床可用的iPSC来源的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制备平台。研究内容包括:iPSC向T/NK细胞的定向分化机制,开发规模化扩增体系,解决细胞来源和细胞效能等应用障碍,同时基于iPSC的基因工程技术可进行特定肿瘤抗原的直接转导以及对于免疫因子的敲除,实现均一化、高效能及高产量的基因工程细胞。本年度的主要工作为:①外周血CD3+/CD8+ 细胞的分离培养,②使用仙台病毒系统(OSCK),进行体细胞重编程,③T-iPSC 的传代培养及质量鉴定。如图1流式分析结果所示,我们成功对外周血CD3+/CD8+ 细胞进行了分离培养,得到了CD3+/CD8+ T细胞。

 

图1: 外周血CD3+/CD8+ 细胞流式分析图。

研究二:基于iPSCs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的构建和评估

生物人工肝可能是肝衰竭治疗中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原代肝细胞扩增困难、猪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安全性争议以及体外培养失去肝脏微环境等原因使得生物反应器制备出现瓶颈。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具备大量增殖和肝向分化特性;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的共培养及适宜剪切力能模拟肝脏微环境,能够进一步促进肝细胞成熟及功能表达。本项目将iPSCs与模拟肝脏微环境相结合,诱导iPSCs肝向分化,通过共培养+适宜流体剪切力模拟肝脏微环境中细胞-基质-微血流的相互作用,研究共培养和剪切力在肝细胞分化成熟、细胞团微结构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共培养+适宜流体剪切力的最佳方案,设计制备多层板培养支架,构建新型生物反应器并进行体内功能验证。本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探讨共培养和剪切力对于干细胞分化的具体影响,最终构建新型生物反应器,为肝衰竭治疗提供新选择。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建立共培养肝样细胞团,测定细胞团体外静态培养条件下白蛋白分泌及代谢功能,②流体剪切力对于肝样细胞团白蛋白分泌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建立槽状结构对液体进行引导,达到稳定液流以及剪切力的作用;肝样细胞团粘附后使用流体泵对肝样细胞团进行恒流培养,灌注液以阶梯流速进行不同组别灌注培养,以提供不同的微剪切力,③构建多层板小型共培养+流体生物反应器并进行体内验证:构建能够承载较多细胞(约为1×10^8)的多层板小型共培养+流体生物反应器,体外循坏培养液测定反应器功能(ALB分泌、CYP450酶功能、氨代谢等),将生物反应器与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分离装置、加热装置、膜氧合装置以及胆红素吸附柱)进行连接,构建可用新型生物人工肝系统。目前成功建立细胞团培养模型并与支架进行融合培养,细胞团生长状态良好,如图2所示。现已购入蠕动泵及管道系统,将细胞团引入流动培养系统内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将建立能承载大量细胞的反应器系统并应用于动物实验。

 

图2: 成功建立细胞团培养模型并与支架进行融合培养,细胞团生长状态良好成功建立细胞团培养模型并与支架进行融合培养,细胞团生长状态良好:(A) 肝细胞团建立,(B) 支架细胞团培养,(C) 细胞团HE染色。

研究三:肝脏血清微环境影响类肝细胞活性的相关机制探讨

肝功能衰竭时肝病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时肝移植,但是供肝短缺限制了临床应用。肝细胞移植及生物型人工肝作为肝移植的替补或补充治疗手段,所需的肝细胞也面临来源短缺、体外扩增难、功能丧失快等问题。寻找合适的细胞来源已成为临床应用转化的热点研究。其中iPSC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替代细胞,不仅能够从患者自身诱导而来,避免了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同时iPSC所具有的多能分化能力也允许了iPSC的体外肝分化。但目前iPSC来源的类肝细胞的临床的应用受到类肝细胞的短期治疗效应和长期安全不确定性的限制。研究表明,类肝细胞在归巢过程中受到细胞因子的调控后出现活性低下的表现,甚至在移植后出现凋亡,这些造成细胞治疗的效率低下。因此探究损伤肝脏的微环境对类肝细胞的调控成为研究的重点,明确微环境中类肝细胞的主要行为变化是我们应对类肝细胞疗效低下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本课题拟采用肝衰竭患者血清干预iPSC来源的类肝细胞,以此模拟类肝细胞在体内受到的微环境的影响,观察类肝细胞主要行为学变化,结合蛋白组学揭示变化的完整信号通路,为未来更好的改善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的研究内容是建立稳定的体外诱导类肝细胞的分化体系,并进行表型和功能的鉴定。目前已将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库提供的iPSCs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和冻存,如图3所示。

 

图3: iPSCs体外培养的光镜照片,左图为传代前,右图为传代后。

研究四:NRP1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以及肝癌干细胞干性的影响

肝癌患者在手术切除后呈现预后差、复发率高的状况。有研究证实肝癌干细胞(Liver caner stem cell,LCSCs)是肝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的根源,靶向LCSCs已成为肝癌治疗的热点和新方向。LCSCs在体内致瘤性强,干性强,对于化疗不敏感,限制肝癌治疗的有效性。如何有效降低LCSCs的干性关乎到LCSCs的靶向治疗以及未来阻止肝癌转移和复发。前期我们课题组发现NRP1的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但是否与肝癌的侵袭和肝癌干细胞的干性相关仍然未知。本研究通过探讨NRP1基因过表达、基因沉默及流式细胞分析术、干性成球、化疗药物敏感性等,从基因功能上、形态上进行分析来为肝癌的早诊早治及临床肝癌靶点的筛选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①NRP1促进HCC肿瘤干细胞活性,②NRP1在HCC细胞系和H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③NRP1表达水平对HCC细胞功能的影响,④NRP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⑤NRP1促进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不良的分子机制探讨。在NRP1小发夹RNA(shRNA)转导的HCC细胞中,LCSCs表面标志物(CD133 + / EpCAM + / CD13 + / CD44 +)的表达细胞减少。Transwell法和裸鼠肝原位移植模型证实NRP1低表达可抑制HCC细胞迁移和肺转移。我们的数据显示NRP1的表达在5个独立的HCC患者队列中被上调,因此,高水平的NRP1与HCC的复发和不良预后相关。机制研究表明,NRP1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信号传导途径促进细胞扩散。总之,NRP1通过EMT增强了LCSC的数量和HCC的迁移,表明NRP1可能是HCC治疗的新靶标。

 

图4: NRP1低表达抑制肝癌干细胞干性活性,(A) 在HCCLM3细胞中,转染的NRP1-sh1中CD133 +,EpCAM +,CD13 +,CD44 +的百分比显着降低,稳定转染的NRP1-sh2降低了CD13 +和EpCAM +的百分比,(B) 在Huh7细胞中也观察到NRP1-sh1转染后CD133 +,EpCAM +,CD13 +,CD44 +的比例降低,而转染的NRP1-sh2降低了CD133 +,CD13 +的比例,(C, D) 在HCCLM3和Huh7细胞株的球体形成分析中,观察到NRP1敲低后缺乏增殖和自我更新,(E, F) 用NRP1 shRNA转染HCC时,球体的直径明显更小。

 

 

图5: 体内外验证NRP1低表达抑制肝癌的转移,(A, B) 与L02细胞相比,HCC细胞系中的NRP1表达量更高,(C, D) 为了验证NRP1对HC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将HCCLM3和Huh7细胞用NRP1基因敲低,Transwell分析证实,NRP1 shRNA转染的细胞的转移细胞数量显着低于阴性对照转染的细胞,(E) 将HCC细胞移植到裸鼠后,所有亚群均成功形成皮下肿瘤,在肝原位移植模型中,100%(5/5)的HCCLM3-NC移植小鼠中发生了肺转移,显著高于HCCLM3-shNRP1(1/5)移植物中观察到的发生率,来自HCCLM3-NC移植物的每个级别的转移性结节数量也更大。

 

 

图6: NRP1高表达与患者的早复发相关,(A) 81例HCC患者(队列1,N = 81)的组织的qRT-PCR分析结果显示64%的肿瘤组织样本中NRP1的表达升高,而癌旁组织样本为36%,(B) Western blot检测了16例随机选择的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RP1的表达(队列2,N = 16),在62.5%(10/16)的肿瘤组织中NRP1的表达增加了,(C)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239例患者的HCC样本中的NRP1表达进行评分(队列3,N = 239),分析了NRP1 High组和NRP1 Low组之间的OS(总生存期)。截至最后一次随访,已有57.3%(137/239)的患者死亡,在该队列中,NRP1 High组的OS显着低于NRP1 Low组的OS(对数秩= 24.953;P = 0.000),(D, E) 复发患者中NRP1的表达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中的NRP1表达水平。

 

 

图7: NRP1通过体外调控EMT信号通路发挥功能,(A) 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四个数据库中筛选出123个NRP1相关基因,(B) 经过KEGG富集的相关基因分析后发现,NRP1主要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信号传导途径发挥功能,(C) Westernblot表明,敲除NRP1可恢复HCCLM3和Huh7细胞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并减少N-钙粘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

研究五:基质刚度对肝癌干细胞干性特征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大多数(80%)肝细胞癌发生在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背景下,肝硬化与肝癌的不良预后有关。肝脏纤维化过程是典型的细胞微环境生物化学及物理性质变化的过程,在这些理化性质中,肝脏刚度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在近些年来才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组织刚度对干细胞干性的维持及细胞的分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肝癌干细胞是肝癌耐药、复发、侵袭转移的关键所在,而肝癌干细胞干性与肝脏刚度之间的关系还未得到明确的阐述。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①不同诱导条件下不同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大鼠模型建立,②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染色及弹性模型的测定,③不同刚度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基底的制作,④细胞在不同刚度基底上的培养,⑤干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测定。大鼠在建模过程中,高剂量组在后期因肝功能衰竭及CCL4造成的其他脏器损伤,容易发生死亡,这位后续的实验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式进行肝纤维化的造模,确保大鼠在实验过程中的存活。肝脏的大体形态可以看出低剂量组没有明显的结节、肝脏变小、肝脏边缘变锐等肝纤维化的改变。中高剂量组肝脏边缘变锐、出现点状小结节、并且与周围组织有一些粘连。HE染色及Sirius Red染色的结果与肝脏大体形态表现一致,从低剂量组到中高剂量组,HE染色呈现出肝细胞空泡到假小叶形成,Sirius Red染色呈现出红色的胶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PA水凝胶是模拟刚度变化的很好的材料,但是如何提高细胞在其上生长的状态需要更多的关注。目前的结果说明:不同CCL4腹腔注射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大鼠肝脏纤维化病变;PA水凝胶可以模拟肝脏的刚度来培养肝癌细胞;肝癌细胞在不同刚度的水凝胶上生长会表现出不同的干性标志物表达水平。

 

图8: 10只大鼠,经首次经腹腔注射纯CCL4 3ml/kg之后,死亡3只,之后随机分成3组(A、B、C),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0%CCL4橄榄油(2ml/kg、1/周;3ml/kg、1/周;3ml/kg、2/周),整个造模过程中大鼠的饮食条件相同。造模结束后(12+5w),A组大鼠剩余2只,B组大鼠剩余1只,C组大鼠剩余1只。A组大鼠活动度良好,毛发顺滑;B、C组大鼠活动度较差,毛发干枯无光泽;C组大鼠耳朵及尾巴颜色苍白。大鼠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并吸入乙醚麻醉后,处死,取出肝脏组织。

 

图9: 组织固定液固定后分别行HE染色、Sirius Red染色。

 

图10: PA水凝胶制作过程示意图,选用文献中报道的较为成熟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模拟肝脏刚度的基底材料,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配比不同可以制作不同刚度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其上覆盖I型胶原蛋白后,就可以用来培养细胞。

 

图11: HuH7细胞在不同刚度基底上的生长状态,在不同刚度的PA水凝胶上生长的细胞在初始阶段状态较差,形态不规则,且增殖十分缓慢。后经调整细胞状态及水凝胶制作过程后,细胞现形态基本正常,相较于普通培养瓶的塑料基底,增殖率还是较慢。

 

图12: Huh7细胞在不同刚度基质表面生长48小时后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2) 消化系肿瘤

研究一:慢性镉胁迫诱导机体肝癌发生的DNA甲基化修饰效应

本项目构建了慢性Cd胁迫细胞、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了亚慢性Cd暴露大鼠模型,并取肝脏及血液标本行肝脏病理、透射电镜、血常规、肝功、凝血等指标的检测,发现亚慢性Cd暴露致肝脏炎性损伤、肝纤维化改变,透射电镜发现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明确Cd暴露可致肝脏损伤。选取比甲基化芯片更全面的WGBS筛选出了关键的、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表观遗传事件,并将转录组与DNA甲基化多组学联合分析,深入阐述慢性 Cd 胁迫诱导肝癌发生的内在分子机制。发现Cd可以通过改变机体的代谢状态尤其是脂质稳态发挥其毒性作用,同时在肝癌发生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MAPK、RAS 信号通路)也出现了差异的DNA甲基化修饰效应。完成了Cd暴露地区居民流行病学调查,对Cd暴露地区选取高风险居民,检测居民血液与粪便Cd含量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发现环境Cd暴露程度与居民血液及粪便Cd含量水平有关,血液中Cd含量水平可能会增加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大样本人群的验证,考虑到表观遗传事件的筛选是通过借助大鼠肝组织样本,其与人体液样本组织异质性较大,本部分通过慢性细胞模型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项目筛选到慢性 Cd 胁迫诱导肝癌发生相关的特异性 DNA 甲基化修饰基因,阐明其内在可能分子机制,项目基本完成了任务书制定的目标,并得出了预期的研究结果及结论。

研究二:FO通过MFAP5调节Ju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机理研究

FO是从大蒜皮中分离出的肉桂酸酰胺类小分子化合物。本项目旨在揭示FO作用于肝癌增殖的分子机制,寻找调节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靶点及后期靶向药物研发。首先对FO药物干预后的肝癌细胞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对FO处理后表达下调的基因利用基因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及对比PubMed数据库进行分析,发现FO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生长,并筛选出Mfap5等15个显著下调基因,并分别进行慢病介导的shRNA基因沉默,发现Mfap5基因沉默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进一步细胞功能实验及体内外实验发现,MFAP5在肝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及组织,且MFAP5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差呈正相关。MFAP5是调节肝癌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蛋白与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分析发现,FO的三个羟基分别与MFAP5蛋白的三个位点氨基酸及七个位点氨基酸有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进一步细胞增殖回补实验发现,MFAP5过表达可显著降低FO的药效,提示MFAP5可能是FO的有效药靶。体外细胞功能实验发现,MFAP5沉默可显著抑制肝癌Hep3B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及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沉默MFAP5表达水平对Hep3B及Huh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至G0/G1期。体内裸鼠肝癌移植瘤实验发现,MFAP5沉默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缓,MFAP5沉默对肝肿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实验进一步开展了转录组与蛋白组学多组学联合分析,KEGG通路分析发现,MFAP5分子的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胞嘧啶合成通路(hsa00240)。MFAP5沉默后,该通路中DCTPP1及TYMS基因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均显著下调。双荧光互补分子互作(BiFC)实验发现,MFAP5与TYMS及DCTPP1有直接相互作用。本项目研究结果发现:1)MFAP5是调节肝癌生长的潜在新靶点;2)MFAP5可通过TYMS及DCTPP1促进胞嘧啶异常代谢,增强肝癌细胞DNA合成能力,加速肿瘤细胞生长;3)MFAP5可能是研究分子靶向药物的重要靶点,针对该靶点的后续验证及天然小分子药物的优化仍在继续开展。该研究结果发现了调节肝癌生长的新通路,并为靶点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图13: FO药物干预后肝癌细胞功能聚类的表达谱芯片分析。

 

图14: FO与MFAP5蛋白在结构上的相互作用计算机模拟对接。

研究三:Has-circRNA0007178调控HCC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肝细胞癌的精准治疗仍是肿瘤综合治疗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阐明肝细胞癌可能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肿瘤治疗靶点是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本研究通过芯片技术获取存在表达差异的若干个circRNA,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肝细胞癌细胞系及正常肝脏细胞中进一步验证芯片结果,经组织及细胞系验证后筛选出存在显著差异的多个目标circRNA。分析临床资料与目标circRNA的关系,选择其中一个与临床资料存在显著差异的circRNA作为本研究的目的circRNA。然后寻求circRNA-miRNA-蛋白轴,在体外经由肝细胞癌细胞系对该目的circRNA的生物学行为做初步探讨。最后在组织标本中对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若干分子信号通路进行筛查,初步阐明目的circRNA经由某条信号通路介导HCC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

 

图15: Has-circRNA0007178调控HCC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两个目标基因其中之一的结果如下:

 

图16: Lentivirus was transfected in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 Hep3B and HepG2.

 

图17: Apotosis measured by annexin V and PI double staining in HepG2 cells.

 

 

图18: The number of cells in each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was examined by FACS analysis in HepG2 cells.

 

 

图19: Bar graph showed the result of number of cells in each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图20: The number of cells in each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was examined by FACS analysis in Hep3B cells.

 

目的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的,这种高表达水平与患者AFP水平密切相关,并且目的基因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目的基因的亲本基因为WHSC1(络氨酸甲基转移酶),通常参与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如DNA的甲基化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亲本基因目的基因WHSC1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TM,ATM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Knockdown后对HepG2G2/M周期阻滞效果明显,对Hep3B阻滞不明显,这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有关,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目的基因Knockdown后对HepG2细胞的凋亡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对Hep3B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也与肿瘤的异质性有关。目的基因Knockdown后对Hep3B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HepG2中的侵袭实验还未完成,一株细胞中已经出现这种目的基因Knockdown后对肿瘤侵袭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目前的结论是:①目的基因在肝癌中是高表达的,这种高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AFP水平密切相关,并且目的基因的高表达水平预示着患者较差的预后;②目的基因可能参与了细胞周期G2/M阻滞调控;③目的基因可能参与了HCC的侵袭调控。

研究四:Gly-tRF通过抑制NDFIP2并激活PI3K / AKT信号通路而充当HCC促进因子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尽管已经开发了许多治疗方法,但是晚期肝癌的预后仍然很差。非编码RNA分子是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组化合物,从非编码R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阐释解释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许多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小型非编码RNA(sncRNA)的检测和研究成为可能。一种新发现的非编码RNA(ncRNA),称为tRF(tRNA-derived small RNA fragments)和tiRNA(tRNAhalves),它们通过精确的位点特异性切割从pre-tRNA或成熟的tRNA衍生而来,并执行特定的功能。已经在包括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许多人类疾病中观察到了tRF和tiRNA的异常表达。tRF和tiRNA可以在多种体液和组织中检测到,表达高度丰富,被大量修饰且不易降解,使其比其他sncRNA更稳定,并日益成为肿瘤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尚待确定tRFs和tiRNAs是否与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但它们为探索和开发潜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标提供了新的视角。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RF和tiRNA通过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基因表达和沉默,翻译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但是,目前尚不清楚tRF和tiRNA对肝癌生物学过程的影响,tRF和tiRNA在肝癌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一项研究表明,在乙醇喂养的小鼠中,甘氨酸tRNA衍生的片段(Gly-tRF)的表达上调。抑制Gly-tRF可以减少因长期饮酒引起的肝脂肪变性。补体C3的激活调节Gly-tRF的产生并促进酒精性脂肪肝疾病(AFLD)。AFLD是肝损伤的早期形式之一。一些患有轻微脂肪变性的患者会发展出更严重的肝损伤形式,包括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最后发展成肝癌。有理由推测,Gly-tRF在肝癌中上调并影响肝癌细胞的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甘氨酸tRNA衍生片段(Gly-TRF)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抑制剂削弱和模拟物增强Gly-tRF功能的方法,并探讨Gly-tRF对HCC细胞增殖、迁移、肝癌干细胞(CSCs)标记物(CD133,CD13,EpCAM,CD44)的比例和肝癌干细胞球形成效率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研究了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blot探索Gly-tRF发挥功能的靶蛋白和潜在信号通路。结果表明与L02肝细胞和邻近的正常组织相比,Gly-tRF在HCC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Gly-tRF模拟物可促进HCC细胞迁移,提高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提高肝脏CSCs标记物的百分比,提高CSCs球体形成效率。Gly-tRF的丢失会抑制HCC细胞迁移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从机理上讲,Gly-tRF通过与NDFIP2 3'UTR结合调节NDFIP2的稳定性,从而激活PI3K / AKT信号通路。重要的是,NDFIP2的过表达会削弱Gly-tRF的HCC促进作用,NDFIP2是Gly-tRF的直接靶标。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Gly-tRF通过抑制NDFIP2并激活PI3K / AKT信号通路而充当HCC促进因子。来自tRNA的片段为肿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可以成为未来肿瘤学研究的方向。

 

图21: Gly-tRF在HCC细胞系和肿瘤组织样本中高表达。(A):Gly-tRF在HCC细胞系中高表达。(B)通过在线数据库检测得出Gly-tRF在HC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qRT-PCR检测15例HCC肿瘤组织和临近非肿瘤组织中Gly-tRF的表达。(D-E)在HCCLM3和Huh7细胞中构建稳定敲低和过表达Gly-tRF的细胞系,并经qRT-PCR验证。

 

 

图22: Gly-tRF通过与NDFIP2 3'UTR结合发挥功能。(A):通过生信分析发现NDFIP2在HCC肿瘤组织中低表达。(B):在线数据库预测高表达的NDFIP2预示着较好的预后。(C):构建NDFIP2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D):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得出Gly-tRF mimic与NDFIP2 3'UTR野生型质粒的共转染会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E)Westernblot在HCCLM3和Huh7细胞中检测了Gly-tRF mimic转染的细胞中NDFIP2蛋白的表达。

 

图23: Gly-tRF / NDFIP2通过激活PI3K / AKT信号通路发挥功能。(A-B):通过KEGG和GO分析发现Gly-tRF / NDFIP2PI3K / AKT信号通路。(C):Westernblot检测了p-AKT,AKT的丰度,在Gly-tRFmimic转染的HCCLM3细胞中,磷酸化AKT的丰度增加,并且可以通过NDFIP2的过表达来逆转。

 

转运RNA衍生的片段(tRF和ti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将通过可信的研究证据得到支持。然而,tRF和tiRNA对HCC的作用仍是未知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方面,当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甘氨酸tRNA衍生的片段(Gly-tRF),并揭示了其在促进迁移,促进肝癌干细胞样表型的作用。更有意义的是,我们确认NDFIP2是Gly-tRF的直接靶基因。 Gly-tRF与NDFIP2 3'UTR结合,从而抑制NDFIP2 mRNA的翻译。我们还发现NDFIP2过表达可以降低Gly-tRF诱导的HCC促进作用。此外,机理研究发现,Gly-tRF / NDFIP2的功能受MAPK信号传导途径和AKT信号传导途径调节。综上所述,这些结果共同支持了Gly-tRF在肝癌发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发展肝癌诊治策略的新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五:CDCA8可作为预测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于第6位,死亡率居第4位,在我国,肝癌是第3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患者预后较差,据统计,肝癌的复发率高达60 %~ 70 %。根治性切除术是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30 %~50%。晚期患者往往失去手术机会,多采用以索拉非尼为一线药物的系统化疗方案治疗,然而,化疗耐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索拉非尼等药物的疗效。因此,探索新的诊治手段,对改善肝癌诊疗现状,提升患者整体预后,减轻社会健康负担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基因8(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8, CDCA8),又称Borealin、Dasra B,编码Borealin蛋白,该蛋白细胞周期调节相关,是染色质诱导的微管稳定和纺锤体形成所必需的。Borealin与Survivin、INCENP以及Aurora B共同组成染色体过客复合物(Chromosomal passenger complex,CPC),正确调控细胞分裂及染色体分离。通常状况下,CDCA8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和癌细胞中被转录激活,但在正常组织中很少甚至不表达[6]。已发表的研究发现,CDCA8与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进展及预后相关[7-14],CDCA8与肝癌临床预后的关系尚无明确报道。本研究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CDCA8沉默及过表达人肝癌HCCLM3细胞株,运用RT-q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分别从核酸水平及蛋白水平验证CDCA8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探究CDCA8沉默及过表达对HCCLM3细胞株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从TCGA数据库下载HCC转录组测序及临床数据,分析CDCA8在HC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利用Oncomine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验证,利用在线数据库生存曲线绘制仪(Kaplan-Meier plotter)验证CDCA8与肝癌预后的关系;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CDCA8相关蛋白互作网络,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获取CDCA8共表达基因,使用DAVID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CDCA8在人肝癌HCCLM3细胞株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沉默CDCA8的表达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在肝癌组织中,CDCA8表达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CDCA8可作为预测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相关研究结果参见图24-32。

 

图24: CDCA8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LM3表达量较高,选择进行功能实验)。

 

图25: CDCA8敲低后,细胞增殖减慢,过表达后细胞增殖增快,故CDCA8与HCCLM3增殖相关,(A-D) 病毒转染及其结果,(E-H) CCK8实验。

 

图26: 克隆形成实验,CDCA8敲低后,克隆形成的细胞群落减少,而过表达后增加,证明CDCA8与HCCLM3细胞增殖相关。

 

图27: 划痕实验,CDCA8敲低后,划痕愈合速度减慢,而过表达后增快,证明CDCA8与HCCLM3细胞迁移相关。

 

图28: CDCA8相关生信研究,(A)表达差异,基于TCGA数据库探索CDCA8在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B)基于Oncomine数据库探索CDCA8在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可发现CDCA8在肝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图29: CDCA8相关生信研究,CDCA8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图30: CDCA8与肝癌预后的关系,(A) CDCA8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OS更差(基于TCGA数据库),(B-J) CDCA8与肝癌预后的关系(基于http://kmplot.com/),(B, C) CDCA8与肝癌患者较差的OS及RFS相关(P<0.001);(D-F) CDCA8与不同时期患者预后的关系(Stage1-3);(G-I) CDCA8与AJCC分期T1-T3期患者预后不良相关;(J) CDCA8表达与索拉非尼治疗患者预后较差相关(P=0.021)。

 

图31: CDCA8蛋白互作网络。

 

图32: 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表达基因集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显示CDCA8参与细胞分裂、DNA复制及修复等生物学过程,定位于细胞核、纺锤体、中体、微管等位置,参与DNA、蛋白质、染色质等的结合过程,KEGG信号通路结果显示,CDCA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p53信号通路、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等过程。

(3) 中国癌症早期筛查项目——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2020年9月,正式启动中国癌症早期筛查项目“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承担该项目的部分研究任务,负责:人群招募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LDCT、结肠镜、FIT、病理)、生物样本收集与保存、随访等工作。1)建立定点筛查单位9家;2)以“一点一策”的原则,采用微信、宣传册、海报、展板、社区宣讲等形式已在7个项目社区开展了宣传工作,发放宣传手册4000份,宣传彩页4000张;3)高风险人群初筛与登记人数649人,完成资格审核、入组和问卷调查225人;4)完成LDCT检查114人,FIT检查87人,结肠镜检查85人,结肠癌前病变检出率23.53 %(20/85)。5)标本收集172人,血浆172份,血清172份,血细胞172份。

(4) 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与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的构建

甘肃省胃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013年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的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分别为62.37/10万和24.05/10万,居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和第三位,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分别为46.27/10万和21.40/10万,居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和第三位。胃癌预后和临床进展密切相关,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但是目前,全省除了高发区以外,无覆盖全省的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并且除11个肿瘤登记点外,也无覆盖全省的上消化道肿瘤数据直报系统。因此,本研究将首先在全省建立“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与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施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最终以提高县市级医院内镜医生的诊断水平,进而提高上消化道早癌的早诊率和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率为目的。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①首先建立“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系统及远程医疗MDT平台”,技术路线图详见图33;②在建立好的平台的基础上实施早癌筛查项目,先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的讲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健康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分为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非高危人群退出,其胃癌发生的资料通过肿瘤登记机构获得,高危人群进行碳十三呼气试验、胃镜和静脉采血,胃镜有异常者进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采集的血液标本进入生物样本库,为将来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图33: 平台建设技术路线图。

自2016年7月以来,截止2019年12月,本课题组已顺利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建立了50个项目点,每个项目点均进行手把手内镜培训、上消化道早癌和病理知识讲座,共行内镜精查3351例,共发现癌症124例(4%),其中胃癌101例(早期71例,进展期29例,残胃癌1例),食管癌19例(早期12例,进展期7例),贲门癌4例(早期0例,进展期4例),早癌检出率66.94% (83/124),共收集血液标本1491例,组织标本465例。

 

图34: 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点(2016.07-2019.12)。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成员46名。固定工作人员2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生导师4人。2020年度培养在读博士9名,在读硕士19名,毕业博士1名,毕业硕士9名。固定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4.8岁,博士占44.4%,硕士及以上占100%。

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3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1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委员1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学组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关村(泛亚)消化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1人,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中西医专业委员会普外分会副会长1人,委员1人,国家卫计委《包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专家组成员1人,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2人;甘肃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1人,甘肃省地方病诊断专家组寄生虫病诊断小组组长1人、甘肃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技术指导小组专家6人。

 


三、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科室注重与国外及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已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瑞典延雪萍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日本顺天堂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秋田大学、日本鸟取大、日本葛西昌医会医院等国际知名大学和医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山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学同济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的伙伴关系。并且在医学形态学方面与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建立科研合作、在细胞力学方面与兰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立科研合作、在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建立合作、在流行病学方面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省医学科学院建立合作、在干细胞治疗良性病方面与国家干细胞库建立合作。同时,积极支持地县级医院的发展,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 中央电视台记者对话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

2020年2月

 

中央电视台记者对话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就疫情期间患者诊治与疫情防控等问题做采访。李汛院长表示,为了让确诊病例尽快康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为每一位确诊病例都搭建了专家诊疗团队,负责跟踪治疗。所有的病人在确诊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专家团队,每一例在确诊、还是定方案,包括出院,这几个重要环节当中,都是要有三名以上的各领域的专家,首先是呼吸专业、第二是感染专业,第三是重症ICU(的专家)共同来决定。

2020疫情期间,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兰大一院东岗院区的核酸检测工作。科室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对实验室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包括使用消毒剂擦拭台面,拖地和紫外线空气消毒等。涉及呼吸道病原的核酸检测,全部安排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规范操作。科室要求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日常防护,重点强调个人手卫生,为工作人员配发科室库存的隔离衣,防护面罩,口罩和帽子,认真做好每份标本的日常检测工作。对于所有检测完毕的标本,统一高压灭菌处理后按照医用垃圾进行处理,做到每天一检测一清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实验室为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类标本的分离和保存等科研服务。

(2) 抗癌路上,你我同心——普外科于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开展医疗扶贫工作

2020年4月

 

兰大一院作为甘肃省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积极响应“癌症防治,共同行动”的宣传周主题。普外科多科室与“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积极联动,由东岗院区普外科朱晓亮主任带队医疗组赴环县开展医疗扶贫和肿瘤防治宣传活动。朱晓亮副主任医师和普外五科何英丽主治医师在环县人民医院,分别为基层患者进行了胃镜、肠镜筛查,并实施了5例胃部疾病的ESD、EMR内镜下治疗。自2016年兰大一院“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开展工作以来,始终秉承“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在各级部门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项目组目前已建立早癌筛查点50家、进行筛查项目25次,足迹几乎遍布甘肃省所有县级医院,使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国内及省级医院专家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当地相关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基层医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甘肃省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3) 兰大一院外科内镜诊疗培训中心“一带一路”国际ERCP培训再结硕果

2020年4月

 

兰大一院普外科自1989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ERCP技术。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李汛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一支20人的外科内镜团队。兰大一院外科内镜中心开展ERCP培训20余年,是中国首批ERCP技术人才标准化培训基地、中国首批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及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共培训国内28个省市106家医院的400余名学员。2019年12月中旬,来自马来西亚吉隆坡医院的内镜专科医师Lai Teck Gew医生在兰大一院外科内镜诊疗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ERCP高阶培训。经培训后随访,Lai Teck Gew医生的内镜技术得到迅速提升,ERCP插管成功率达到90%以上。在培训期间,Lai Teck Gew医生与特需外科岳平副主任医师共同完成1例复杂胆道疾病的ERCP手术,并共同撰写论文"Lat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Neglected Biliary Stent",于2020年4月19日在线发表在内镜顶刊外科一区(IF=6.381)ENDOSCOPY 杂志上。该成果标志着兰大一院外科内镜诊疗培训中心取得又一突破,也反映了近年来为践行“一带一路”指导思想,中心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镜医师培训及提高培养质量上的多项举措取得初步成效。

(4) 李汛院长带领包虫病外科专家组赴环县开展包虫病外科救治专项督查活动

2020年4月

 

为保证中央补助甘肃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工作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包虫病外科手术救治工作,4月25-26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汛教授组织包虫病外科治疗专家组对环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包虫病外科救治专项督查活动。会上李汛院长介绍了全省包虫病外科救治工作现况,通报了此次督查情况并强调规范化的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对降低患者复发与再手术的重要意义。他还针对当地包虫病救治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后期改进意见。

(5)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庆阳地区医疗巡查暨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0年4月

4月25日-26日,按照甘肃省卫健委的要求,由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带队,与940医院高峰主任医师、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雷庆林主任医师、平凉市人民医院雷衡阳主任医师和庆阳市人民医院张志峰主任医师等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对庆阳市中医院,西峰区人民医院,环县人民医院,环县中医院消化内科、普外科、内镜室、介入科、手术室等科室进行了质控巡查,并召开了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巡查反馈会议,提出了改进意见。

 

(6)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张掖市医疗巡查暨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0年5月

 

23日上午,“消化病微创外科现场培训班”在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成功举办。该培训班由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甘肃省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专科联盟、甘肃省肝胆胰微创诊疗技术联盟联合举办。培训会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周文策代表质控中心对今后工作做出指示和安排,甘肃省人民医院顾远晖主任就巡查中各医院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向参会人员做了详细的反馈。之后,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高鹏程主任、兰大一院朱晓亮副主任医师、刘登瑞副主任医师、王正峰副主任医师及盛亮主治医师分别就“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治”“胃癌的诊治”“小儿急腹症的诊断及处理”“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治”及“胆管结石的诊治”等专题进行了培训,讲座内容丰富,会场气氛热烈。

(7)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功开展白银市质控巡查及现场培训

2020年5月

按照甘肃省卫健委的要求,受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委托,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关泉林主任医师、张磊主任医师、俞永江主任医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煊主任医师和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姚辉副主任医师等多名专家先后对白银市景泰县人民医院、景泰县中医院、平川区医院、靖远煤业总医院、靖远县人民医院、靖远县中医院、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会宁县中医院等9家医院的消化内科、普外科、内镜室、介入科、手术室等科室进行了质控巡查,并召开了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巡查反馈会议,指出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8) 兰大一院李汛教授内镜外科团队与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病院田中圣人教授消化内镜团队合作创建壶腹周围憩室国际新分型

2020年6月

一项由我院李汛教授内镜外科团队与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病院田中圣人(Kiyohito Tanaka)教授消化内镜团队的合作研究获突破性成果,该研究提出了壶腹周围憩室新的国际分型方法,并于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李汛教授团队自1998年开始关注壶腹周围憩室相关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憩室相关研究成果。2012年,李汛教授团队与日本著名消化病专家田中圣人教授团队合作,针对目前国际壶腹周围憩室研究现状,突破现行两种壶腹周围憩室分型(1998年Lobo分型及2006年Boix分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壶腹周围憩室国际新分型(命名为Li-Tanaka分型),该分型是国际上首次由国内学者主导提出的壶腹周围憩室新分型。经过多年临床大样本研究发现,Li-Tanaka分型对ERCP插管难度的预测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9)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赴武威及金昌市开展现场培训工作

2020年6月

6月19日-21日,按照甘肃省卫健委的要求、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统一部署,由质控中心专家组副组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周文策教授带队,普外科行政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张磊副教授,肿瘤外科主任关泉林教授,普外七科暨日间手术病房主任俞永江副教授,肿瘤外科袁文臻副教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三科蒲竟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普外科朱晓亮副主任医师,普外二科副主任张辉主任医师,东岗院区外科内镜介入中心护士长王雅晋组成专家组,先后赴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古浪县人民医院、武威市凉州医院、金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永昌县中医院、永昌县人民医院、民勤县中医医院、民勤县人民医院共9家医院进行医疗巡查及现场培训。专家组一行对各医院的普外科、消化内科、内镜室、手术室、介入科等相关科室进行了质控巡查,召开了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巡查反馈会议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0)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赴庆阳市召开学术会议并开展现场培训工作

2020年7月

 

7月10日—12日,按照甘肃省卫健委的要求、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统一部署,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行政副主任、二病区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张磊副教授,庆阳质控分中心庆阳市人民医院张志峰书记共同带队,普外四病区姚南主任医师、普外七病区暨日间手术病房主任俞永江副教授、小儿外科刘登瑞副主任医师,东岗院区普外科朱晓亮副主任医师、普外二科芮少珍副主任医师、普外五科汪名飞主治医师组成专家组,先后赴镇原县人民医院、镇原县中医院、正宁县人民医院、正宁县中医院、宁县人民医院、宁县中医院、合水县人民医院、合水县中医院、庆城县人民医院、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共10家医院进行医疗巡查及现场培训。专家组一行对各医院的普外科、消化内科、内镜室、手术室等相关科室进行了质控巡查,召开了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巡查反馈会议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1) 2020甘肃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赴平凉地区巡查及培训

2020年7月

按照省卫健委的部署,受省消化病微创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委托,兰大一院普外科孟文勃主任医师、俞永江主任医师、袁文臻主任医师、舒小军副主任医师、王斌生副主任医师、何成英护士长组成质控组,与学会委员平凉市人民医院雷衡阳主任医师、甘南州人民医院候宝英主任医师一行11人于7月24至26日先后赴泾川县人民医院、泾川县中医院,崇信县人民医院、崇信县中医院、华亭市中医院、庄浪县人民医院、庄浪县中医院、静宁县人民医院、静宁县中医院共9家医院进行医疗质控及现场培训。

 

(12) 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2020学术年会

2020年8月

8月11日上午,应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的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中山大学生物治疗中心夏建川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毅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来我院参加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及2020学术年会。

开幕式由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汛教授致辞,他对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感谢各位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实验室发展的支持。紧接着兰州大学科研院院长许鹏飞教授和甘肃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梁云升处长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对兰州大学的科研情况和甘肃省的科技政策做了详尽介绍。

 

大会第一环节是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先由雒扬博士对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报,主要围绕实验室成立背景与研究方向、现有工作基础、科研平台、工作规划和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深入展开介绍,使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充分了解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在实验室发展规划讨论阶段,大会专家各抒己见,从各自学科角度和研究领域给予诸多建设性意见,董尔丹院士指出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一定要在免疫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方面具体细化研究方向,专注于一个方向深入的开展工作,大力发展人才引进机制,和国内相关学科的实验室或公司加强互访合作,立足于西部慢病,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水平。

大会第二环节是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2020学术年会,会议第一部分是重点实验室科研进展,雒扬博士为大家分享的题目是“Dbc1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发育”,关注的方向为肿瘤免疫和自体免疫细胞;姚佳副研究员分享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生物人工肝领域的应用”,将她在美国研修一年的成果进行了汇报;成璐教授则分享了“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肝癌靶向免疫细胞制备及临床前研究”,三位老师的精彩汇报得到了学术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提示。会议的第二部分是李汛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博士生严孟超同学攻关的方向是基于多能干细胞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的构建与评估,类器官是现阶段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设计给与了充分认可,分析了实验的可行性和将要遇到的难点;博士生张奇煜分享的是“衣康酸调控糖代谢重编程诱导DC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这个选题紧紧围绕实验室所专注的免疫细胞领域,结合自身所从事的普通外科学专业,深入探索机制研究,张毅教授和夏建川教授作了细致点评,两位博士生都收获颇丰,之后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大会在董尔丹教授、李汛教授的总结发言后圆满结束。

(13) 甘肃唯一!兰大一院高效整合覆盖肝脏全疾病谱所有治疗方式

2020年8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又一名肝移植患者顺利出院,这是千千万万康复患者中一位普通的患者,但他的诊疗过程又是那么的“不普通”!这是我院首次实现覆盖肝脏全疾病谱的所有治疗方式的充分整合,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救治!6月3日,由李汛院长主刀,周文策副院长、张磊主任、孟文勃主任、朱克祥主任、朱晓亮副主任、刘瑞生副主任医师、王永琦副主任等二十多名普外科、心外科、麻醉科医护通力合作,快速精准地完成了器官捐献及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后4天下地活动,7天生活自理,18天停止输液治疗,观察至30天顺利出院。住院期间,医院人员一边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身体,一边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后康复及护理知识培训,树立患者康复信心,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兰大一院肝移植及围手术期管理团队、慢性肝病微创诊疗团队、慢性肝病及疑难肝病诊疗团队、消化科内镜治疗中心和普外科内镜治疗组四大专业群的通力合作,保证了这次“里程碑式”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兰大一院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临床研究也于近期顺利开展。这标志着兰大一院已成为甘肃省内唯一能够开展覆盖肝脏全疾病谱的治疗并能充分整合,高效发挥其作用的医院。

(14)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创建全新外科ERCP培训模式

2020年9月

9月2日,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带领的内镜外科团队与加州大学UC Davis医学中心梁永昌教授合作开展的ERCP机械模拟器在外科ERCP中的培训研究获关键突破。研究论文“机械模拟器对外科学员初学ERCP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Original article在国际内镜顶刊 ENDOSCOPY 在线发表,影响因子7.341。本研究预实验及前期成果分别被2016年及2019年“美国消化系统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DDW)国际大会收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由李玉民教授于1989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ERCP诊疗工作。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李汛教授的带领下,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培养了一支20人组成的外科内镜团队,并成立了兰大一院普外科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中心从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全面发展,拓宽内镜治疗新领域、强化青年内镜人才培养、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注重外科内镜临床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国际内镜指南收录。创新性将腹腔镜、ERCP、超声内镜、SpyGlass、胆道镜及胃肠镜等多镜技术联合应用,首创“多镜联合,内外兼修”、“一手拿刀、一手握镜”、“一手硬镜、一手软镜”,“内外融合、特色鲜明”的诊疗模式,优化复杂胆胰疾病的多镜诊疗策略,将黏膜外科与浆膜外科完美结合,实现复杂肝胆胰疾病的“一站式”治疗,并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拓展至外科内镜领域。作为外科特色的ERCP诊疗培训中心,多项内镜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5)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岳平副主任医师荣获第三届“镜启天下”全国青年ERCP大赛季军

2020年9月

9月4日至6日,第二届东方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2020上海胶囊内镜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年会、上海消化病和消化内镜周、国家临床消化病医学研究中心工作会议、第三届中国介入性超声内镜学术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会议期间的第三届“‘镜启天下’全国青年ERCP大赛”中,兰大一院普外科岳平副主任医师以西北赛区A组第一,西部赛区第二的成绩成功晋级本次全国总决赛并摘取大赛A组季军。这是我院又一位再夺此殊荣的医生,充分展现了兰大一院普外科ERCP团队的雄厚实力与风采。

 

(16) 国家卫健委派专家组来院开展包虫病外科救助现场检查

2020年9月

为进一步加强五省藏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推荐包虫病综合防治能力提升。9月5日,按照国家卫健委计划安排,云南省卫健康委疾控局局长李永率专家组一行5人对兰大一院包虫病外科救助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甘肃省卫健委地病办主任宁季军、甘肃省卫健委一级调研员刘刚、甘肃省疾控中心寄生虫防治所所长冯宇等领导陪同检查。兰大一院副院长周文策,医务处处长侯小明、医务处副处长梁锴及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普外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会议。

兰大一院是甘肃省首家国家卫健委定点包虫病外科救助三甲综合医院,共有6名专家入选甘肃省包虫病外科救治技术指导小组,院长李汛教授担任省地方病诊断专家组寄生虫病诊断小组组长和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院负责全省包虫病救治项目的实施工作,主要承担定点医院评定、手术病例审核、手术技术指导、基层外科业务人员培训等任务,多年来为甘肃省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做出了积极贡献,至今已成功救治全省包虫病患者2000余例。兰大一院每年定期举办甘肃省包虫病外科治疗专科技术培训班,在全省建立了“甘肃省包虫病外科治疗救助定点医院包虫病患者信息数据库”,在国际上开展了ALPPS手术治疗肝泡状棘球蚴。2019年兰大一院成为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标准项目包虫病诊断标准修订项目主要参与单位之一。目前,兰大一院共有7名专家入选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其中李汛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周文策教授担任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17) 第35届中国西部ERCP/EUS“手把手”学习班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

 

10月14日至18日,由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兰大一院外科内镜中心、普外二科、普外五科、特需外科、东岗院区普外科等成功举办“第35届中国西部ERCP/EUS“手把手”学习班。来自全国8个省份的10名医生、2名护士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班。

(18)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内镜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论坛”暨“第十一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

2020年11月

 

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主办的“2020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在厦门举行。6日下午,作为此次大会的重要分会之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领衔的外科内镜团队成功承办 “内镜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论坛”和“第十一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 ”。会议开幕式上,李汛院长致欢迎辞并做重要讲话,兰大一院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孟文勃处长主持会议。会议采用MDT病例汇报和讨论的形式,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赵珩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邹多武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兵教授团队、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党彤教授团队及兰大一院李汛教授团队等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汇报、讲座和经验分享。

(19) 兰大一院李汛院长当选为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0年11月

11月20日下午4点,在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汛院长当选为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标志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胰腺疾病的诊治水平已向国内先进水平迈进。

 

(20) 兰大一院荣获“2020肝癌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甘肃省级推进单位”称号

2020年11月

11月20日,2020肝癌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甘肃省级项目在兰州启动。启动会上,组委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出席并为兰大一院“肝癌防治体系推进单位”授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汛院长回顾了“2020肝癌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的筹建历程并分享了兰大一院肝癌多学科诊疗经验。他呼吁,站在2020年的新起点上,为加强肝癌规范化诊疗,解决肝癌救治能力不均衡的现状,省内外专家一定要为之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21)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第六次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20年11月

11月20日-2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胰腺杂志》编辑部协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六次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兰州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顾问高峰教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陈明副主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巨有谦副厅长受邀出席会议。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副主委、委员及省内外的肝胆胰专家、代表约150人共享盛会。

 

(22) 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领域交流会在兰大一院召开

2020年11月

11月26日,应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邀请,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研究员,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李江副研究员,以及来自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等5个省区癌症防治负责人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进行了交流。

多年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癌症早诊早治及早癌筛查的战略部署,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署现任主席Elisabete Weiderpass Vainio教授合作开展了“胃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ENIGMA)”,同时联合国家级项目开展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首次在全国建立甘肃省“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系统及远程医疗MDT平台,至今已顺利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建立了50个项目点、覆盖人口1491万人,培训内镜及病理医师500余人,上消化道早癌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达到67.77%,明显提高了甘肃上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水平。2020年,兰大一院参与了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的中国癌症早期筛查项目——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负责甘肃省现场具体工作的实施。经过不懈努力,李汛院长主导的以“惠民、共享、智慧、实效”为建设理念的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平台获得了国内顶级专家的一致肯定,也推动了我国早期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筛查与诊治的发展。2020年李汛院长入选《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组。同时,兰大一院也成为国家消化系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全国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甘肃省高发肿瘤及重大慢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0年11月兰大一院荣获肝癌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甘肃省级推进单位称号。

 

(23) 兰大一院成功实施院内首例肝胆胰肿瘤微创光动力治疗

2020年12月

12月14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在院长李汛教授的带领下,为一名患肝门部胆管癌的53岁女性患者成功施行经十二指肠镜下光动力治疗。这是兰大一院成功实施的首例肝胆胰肿瘤微创光动力治疗,患者目前各种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明显缓解。兰大一院普外科内镜外科团队在李汛院长带领下,长期致力于肝胆胰肿瘤的精准微创治疗的创新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针对肝胆胰肿瘤开展多元微创手术治疗,相关技术已取得广泛应用,建立了术前科学规划、术中精准导航、术后有效评估的一体化诊治体系。此次光动力治疗在兰大一院获得成功,将为甘肃省肝胆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以微创手段,造福广大患者。

 

 

四、运行管理

实验室运行管理突出强调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使每个科研人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实验室的发展、医院的提升、学校的进步以及国家的需求相联系,营造激发创新的氛围。在具体管理办法上,引导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发展空间、宽松灵活和谐的氛围、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依托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所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是具有人、财、物自主管理权限、相对独立的研究实体。

实验室聘请海内外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咨询机构,负责对实验室的学术方向、研究计划、主要学术骨干的选聘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

实验室重视院内、省内、国内及国际间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在发展规划、课题评估和科研进展等方面进行多次研讨交流。实验室人员管理、科研进展、生物安全、设备购置和维护、耗材购置和分发、日常运行工作等严格依据省重点实验室日常运转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目前科研项目有序进行,科研成果达到目标,各类仪器设备运转良好,人员和谐共处。

 

五、科普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

本实验室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及兰州大学相关学院,包括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提供共享科研平台,同时接纳甘肃省内特别是兰州市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科研工作,并与国内先进实验室进行交流合作和仪器共享。内容涵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与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等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

 

附:本实验室主要仪器如下:

主要仪器设备

购置时间

型号

产地

运行状况

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2016.5

BioelectronSeq 4000

美国Life

良好

Ion OneTouch ES

2016.6

8441-22

美国Life

良好

Real-Time PCR System

2016.6

TL988

美国Life

良好

CO2培养箱

2013.5

3111水套式

美国Thermo

良好

生物安全柜

2013.5

1384

美国Thermo

良好

生物安全柜

2014.8

1389

美国Thermo

良好

HH系列数显恒温水浴锅

2013.5

KW-1000DC

江苏常州

良好

板式离心机

2016.6

C1000-230V

美国

良好

冰冻切片机

2013.8

CM1860

德国Leica

良好

超纯水系统

2013.5

Hitech-Kflow Ultra pure plus UF

上海和泰

良好

超低温冰箱

2013.5

MDF-U3386S

日本松下

良好

超低温冰箱

2016.3

EXF40086V

美国Thermo

良好

超净工作台

2013.5

SW-CJ-1FD

上海苏净

良好

超微量核酸蛋白检测仪

2013.8

Nanodrop2000

美国

良好

尘埃粒子计数器

2013.5

Y09-550L

苏州诺达

良好

大容量气相液氮罐

2016.1

Labs-40K-kryos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大容量气相液氮罐

2016.1

Labs-20K-kryos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240L杜瓦罐

2016.6

DPL605-250-1.38Ⅱ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单通道移液器

2013.5

eppendorf Research plus

德国

良好

低速台式离心机

2013.5

DT5-2

北京时代北利

良好

电穿孔仪

2013.12

ECM830

美国BTX

良好

电动移液器

2013.5

S1

美国

良好

电热干燥箱

2013.5

DHG-9203A

上海一恒

良好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2013.5

DHG-9030A

上海精宏

良好

电泳系统

2013.5

DL-300C

北京东林昌盛

良好

冻存管理软件

2016.3

MSI-FIB

上海

良好

高速冷冻离心机

2013.5

STRATOS

美国Thermo

良好

高压灭菌锅

2013.5

YXQ-LS-100A

日本三洋

良好

恒温培养箱

2013.5

DNP-9082

上海精宏

良好

恒温振荡器

2013.5

IS-RSDA

美国精骐

良好

快速匀浆器

2013.8

Tissuelyser-48

上海净信

良好

冷冻高速离心机

2013.9

FRESCO-17

美国Thermo

良好

离心机

2013.5

ST40台式

美国Thermo

良好

流式细胞仪

2013.5

Accuri C6

美国BD

良好

凝胶成像系统

2013.8

FC3

美国

良好

全波长酶标仪

2013.8

Synergy H1

美国

良好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

2016.6

NP968-C

西安天隆

良好

全自动雪花制冰机

2013.5

IMS-40

江苏雪科

良好

三目显微镜

2013.5

DM- IL

上海兆仪

良好

荧光定量PCR仪

2013.5

MX3000P

美国安捷伦

良好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2016.6

StepOne Plus

美国ABI

良好

梯度PCR仪

2013.5

Veriti 96-Well

美国ABI

良好

原位杂交仪

2013.5

TDH-500

杭州奥盛

良好

微型离心机

2016.6

826

珠海博迈杰

良好

芯片离心机

2016.3

ion torrent

美国Life

良好

医用离心机

2016.3

自动脱盖离心机 CTK48

湘仪

良好

移液器(3支套装)

2015.12

1ul/10ul/100ul

美国Thermo

良好

移液器(6支套装)

2015.12

2.5ul/10ul/20ul/100ul/   200ul/1000ul

美国Thermo

良好

生物倒置显微镜

2013.5

CKX41

日本OLYMPUS

良好

荧光倒置显微镜

2013.5

CKX41

日本OLYMPUS

良好

荧光体示显微镜

2013.5

MZ10F

德国Leica

良好

正置荧光显微镜

2013.5

BX51

日本OLYMPUS

良好

自动化乳液PCR仪

2016.3

Ion OneTouch 2

美国Life

良好

全自动可加热式组织处理器

2019.10

GentleMACS Octo with Heaters

美天旎

良好

全自动磁性细胞分选仪

2019.10

AutoMACS Pro

美天旎

良好

多功能活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

2019.12

Cytation1

美国伯腾

良好

医用低速离心机

2019.10

L550

湖南湘仪

良好

高速冷冻离心机

2019.10

H1650R

湖南湘仪

良好

全自动细胞计数仪

2019.10

Mini

Nexcelom

良好

-30℃医用冰箱

2019.10

DW-30L278

青岛海尔

良好

小动物麻醉机

2019.5

KW-MZJ

南京卡尔文

良好

小鼠尾注射静脉显像仪

2019.5

KW-XXY

南京卡尔文

良好

ThermoStar体温维持仪

2019.5

69020

瑞沃德/中国

良好

PH计

2019.10

FE28

梅特勒托利多

良好

组织分装低温操作台

2016.3

COOLPlate-Tissue

上海万格

良好

血液分装低温操作台

2016.6

COOLPlate-Fluid

上海万格

良好

实验室低温标签制作套装

2016.3

IP300-KIT-FN5

上海万格

良好

温度监控管理系统

2016.6

MTR-2006

上海万格

良好

无线数据采集模块

2016.6

AT-Z

上海万格

良好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及专职科研人员有待增加

积极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尤其对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突出科研成果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将实行完全独立的PI制管理体系,并优先配备科研设施。

2 科研立项数量与高水平科研成果有待增加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具有干细胞国家机构与项目的“双备案”,重点实验室将加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并基于此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3 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有待提高

针对现有各种大型科研设备,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提高科研与临床人员对设备的深入认识,优化开放平台,提高设备使用率。

 

七、下年度工作计划

1 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与兰州大学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学科的融合,使其成为西部高发病流行病学研究、病理病因学和诊断治疗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医学学科平台。积极申请教育部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着重加强医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国外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一支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队伍。

3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针对西部高发疾病发病机制开展工作,制定防止新策略,提高原始创新和转化医学水平,大力开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力争获国家三大奖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20-30项;

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获得国家研究项目20-30项。累积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

4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着力提高我校医学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产生若干有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医学应用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成果,力争成为西部地区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和创新中心。

以生物技术转化医学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西部高发疾病诊疗研究领域成果的向临床的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注册并开展临床试验5-10项;提出行业标准1-2项。

 

八、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自2014年10月成立以来,以生物免疫治疗,生物信息研究、生物医学转化为主旨路线,立足甘肃省及西部地区针对高发病、常见病进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2020年新申请立项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2项,新到账经费471.5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6篇,其中SCI论文23篇(一区3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38人。实验室现已建立一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搭建起了一个省内领先面向国家一流发展的科研、学术、人才培养的管理平台。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在肿瘤生物学机制研究、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平台优化和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和平台开放运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尤其在兰大“双一流”建设的带动下,促进了肿瘤相关的多学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生物转化研究水平的提升。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020年度工作统计简表

名    称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课题及经费

承担课题情况(项)

实到经费情况(万元)

运行补贴费

设备更新费

国家

任务

省级

重点

横向

协作

国家

任务

省级

重点

横向

协作

其他

9

2


55

296

125


612.5







研究成果

获国家级奖

获省级奖

批准专利

一等

二等

三等

其他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其他

发明

专利

软件著作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1






1


论文专著及成果鉴定

论文(篇)

专著(部)

成果及转让

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论文

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论文

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论文

主编

参编

主持

完成

成果

参加

完成

成果

转让

推广

项目

成果转让获经济效益

8

25

1







研究队伍及人才培养

职称

固定人员

人才培养

研究人员

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小计

研究生培养

固定人员培养

高级

4

0

2

6

博士

10

中晋高

1

中级

2

0

0

2

其他

0

15

0

15

硕士

28

初晋中

0

合计

6

15

2

23

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主办

国际

学术

会议

主办

国际

双边

会议

主办

国内

学术

会议

参加

国际

学术

会议

参加

国内

学术

会议

客座研究人员

开放

课题

数及

经费

到室外

开展合

作研究

人员数

依托单位内

依托单位外



3


6


1

6




备注:课题、论文(统计简表中论文填写数量可按实际发表数量填写,单独列表时不超过5篇代表作)、专利、专著、开放课题需要单独详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