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2019Feb23

2021-08-31 阅读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8)

 

 

 

 

 

 

 

 

 

 

 

 

 

20191

  

 

一、研究工作和成果

(一) 研究方向及目标

(二) 2018年度新申请研究课题

(三) 2018年度在研课题

(四) 2018年度结题课题

(五) 2018年度发表论文

(六) 2018年度授权专利

(七) 2018年度出版专著

(八) 2018年度科研获奖

(九) 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

1. 多梳蛋白功能异常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

2. 镉暴露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

3. 镉胁迫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

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5. 粉防己碱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影响的研究

6. 胆管癌精准靶向治疗的研究

7. 血浆microRNAs作为早期胃癌早期检测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8. 质谱流式细胞技术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9. 肝细胞镉染毒的电镜超微结构和元素能谱研究

10. 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与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的构建

11. 甘肃省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

12.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超敏乙肝/丙肝病毒核酸定量工作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四、运行管理

、实验平台与仪器

、大事记

实验室未来3-5年发展目标

附录:学术委员会名单和实验室人员组成

2018科研成果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报告

一、研究工作和成果

() 研究方向与目标

研究方向一:干细胞治疗西部高发慢性及缺损性疾病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

基础研究: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炎肝硬化、器官缺损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干细胞对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及其他缺损性疾病细胞再生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开展干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细胞周期与多能性维持的关系、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及干细胞的体内归巢及示踪研究。

临床研究:造血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间充质干细胞联合 Tips 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转化研究。

 

研究方向二:西部高发、重大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和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西部高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甘肃高发肿瘤的关键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探索肿瘤调节因子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础研究:调查甘肃重大、高发肿瘤的流行及其疾病谱特征;揭示甘肃重大、高发肿瘤发病分子机制及特异性靶点;阐明肿瘤发生的异质性及与环境互作的关系;研究表观遗传基因及环境胁迫(如重金属暴露等)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开发肿瘤特异性靶向分子药物并揭示作用机理。

临床研究:开展甘肃高发肿瘤的早癌诊断、预后评估、临床治疗相关靶点研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为我省高发肿瘤的个性化诊疗提供依据。

2、开展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甘肃重大高发肿瘤及慢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开展自体免疫细胞及 Car-T 细胞的靶向性基础研究,利用嵌合体及基因工程方法对免疫细胞进行靶向性改造,揭示免疫细胞靶向性与肿瘤的关系。

临床研究:以西部高发肿瘤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杀伤性免疫细胞联合应用杀伤肿瘤细胞,开展针对不同病种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组合应用于临床,并同时利用大量标本资源对新的自体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特性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三:规范化西部高发肿瘤及慢性疾病生物标本库及临床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

1、西部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

建立规范的生物标本采集技术及数据库,建立标准化样本操作过程(标准化程序、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控制程序、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质量控制),通过高效规范的收集、储存和使用标本,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组织标本和信息支持,搭建医学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合作,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支持,推动区域科技水平提高。

2、甘肃省干细胞资源库

从事干细胞生物资源的采集、检测处理、储存业务,为干细胞科研与应用提供种子资源;成立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进行干细胞科研项目研究,推动地区干细胞科技水平的提高;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产品的推广,推动成熟干细胞临床治疗技术与产品的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机构相关适应症的临床治疗水平。

3、基于互联网+甘肃重大疾病临床数据信息平台

建立基于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区域协同的标本采集、组织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在西部重大疾病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下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的样本公共平台,平台囊括多家网络单位的生物样本库信息,可以实现样本临床数据、科研数据的网络化即时反馈,从而促进科研合作共享,提高样本的使用效率。以生物信息大数据和转化医学研究为立足点,为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组织标本和信息支持,推动项目临床-基础-临床应用转化研究和个体化治疗研究。


() 2018年度新申请研究课题

1) 李汛:教育厅创新引导专项(2018ZX-08)——甘肃省教育厅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及远程医疗共享平台. 2018

2) 李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高发肿瘤及重大慢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8.

3) 周文策: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17-RC-37)——胆道结石复发与上消化道微生态关系研究.2018.

4) 周文策: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项目(GSWSKY2018-51)——上消化道微生物特征与胰腺癌预后的关系研究.2018.

5) 张奇煜: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项目(GSWSKY2018-23)——负载吲哚箐绿的纳米探针在肝癌近红外荧光手术导航系统的研究. 2018.

6) 严俊: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白银市东大沟流域居民重金属暴露与生活习惯及常见疾病关系的研究. 2018.

7) 齐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801089)——金纳米棒和肝癌细胞相互作用受近红外激光影响的高分辨电镜研究. 2018

8) 齐阔: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8JR3RA360)——肝星状细胞内一维磁性纳米结构的作用机制的高分辨电子显微研究. 2018

() 2018年度在研课题

1) 李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0509)——慢性镉胁迫诱导机体肝癌发生的DNA甲基化修饰效应

2) 李汛: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建设计划(1602FKDA001)——细胞精准治疗甘肃重大及高发慢病的医学转化体系建立

3) 李汛: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5-49)——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

4) 白仲添: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606RJDA317)——血清外泌体差异IncRNA的筛选及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5) 孟文勃: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科发人字〔201577)——胆管癌早期胆汁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功能研究

6) 孟文勃: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GZK-2015-69)——莪术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7) 张辉:甘肃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6RJZA139)——p16ink4基因在胰腺癌中影响wnt信号通路及侵袭转移机制

8) 林延延: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606RJYA276) ——肝癌中miR-483-5p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9) 朱克祥: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5-51)——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

10) 殷敏: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5-87)——我国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标准的建立与验证

11) 王燕萍: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6-10)——乳酸杆菌体外干预Hp感染的人胃癌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

12) 严俊: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6-27)——家族聚集性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

13) 吴永娜: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WGL2014-57)——NRP1影响肝内胆管癌侵袭转移及细胞骨架重塑机制研究

14) 周文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5-18)——两种不同入路PD手术对胰头癌手术疗效的评价

15) 张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5-19)——甘草素联合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6) 张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5-21)——p16ink4a基因在胰腺癌中影响wnt信号通路及EMT信号机制

17) 张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0536)——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基因多样性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

18) 白仲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702326)——FO通过MFAP5调节Ju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机理研究

19) 周文策:甘肃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17YF1FA128)——两种不同血管入路的PD手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分析

20) 白仲添: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JR5RA187)——FO抑制肝癌细胞侵袭的靶点筛选及机制

21) 张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JR5RA269)——肝癌发生过程中肠道免疫因子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22) 孟文勃:甘肃省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7JR5RA273)——CDKL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胆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研究

23) 岳平:甘肃省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7JR5RA259)——胆管结石复发标志物谱的筛选及相关试剂盒研发

24) 朱晓亮: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7-26)——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治及早癌标记物筛选

25) 孟文勃: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No: 2017218)——外科临床实用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26) 朱克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27)——对肠道菌群及环境因素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分析

27) 岳平: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02)——经内镜免破坏十二指肠乳头的胆道活检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8) 张正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16)——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中发生突变的观察及分析

29) 严俊: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20)——镉暴露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肝损伤的关系

30) 齐阔: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23)——肝细胞镉中毒现象的先进电子显微学研究

() 2018年度结题课题

1) 李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0543)——黄河白银段环境镉暴露对肝癌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2) 张磊: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GZK-2016-52)——苦参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3) 严俊: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1506RJYA262)——城市交通建设扬尘中细粒子(PM2.5)的成分及其健康效应特征—兰州为例

4) 白仲添:甘肃省卫生行业计划(GWGL2014-45)——Vanillin及其衍生物抑制肝癌细胞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筛选

5) 林延延: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04)——肝癌中miR-483-5p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 2018年度发表论文

1) 张辉(李汛 周文策). Effect of CCNB1 silencing on cell cycle, senescence, and apoptosis through the p53 signaling pathway in pancreatic cancer. J Cell Physiol. 2018: 1-13.

2) 张磊(李汛). Effects of glabridin combined with 5-fluorouracil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Oncol Lett. 2018, 15(5): 7037-7045.

3) 白仲添(李汛). Inhibition of invasion by N-trans-feruloyloctopamine via AKT,p38MAPK and EMT related signal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7, 27: 989-993.

4) 岳平(李汛). Unusual self-healing of a traumatic pancreatic fistula that persisted for 16 months. Turk J Gastroenterol. Turk J Gastroenterol. 2018, 29(1): 138.

5) 岳平(李汛). Double pigtail stents healed acute pancreatitis resulting from afferent loop obstruction. Turk J Gastroenterol. 2018, 29(6): 705.

6) 岳平(李汛). Emergent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with Placement of Biliary Double Stents to Salvage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Induced Stapfer's Type II Perforation. Chin Med J (Engl). 2018, 131(19): 2346.

7) 白冰(李汛). Peroxiredoxin2 down-regulation enhanc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and correlates with unfavorable prognosis in patients. Oncology Reports. 已接受待发表.

8) 张辉(周文策). Overexpression of p16ink4a regulates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8, 17: 2614-2618.

9) 白仲添(周文策). Epigenetic action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romising drugs for cancer therapy (Review). ONCOLOGY LETTERS. 2018, 15: 2049-2056.

10) 张金铎(孟文勃). Curcumol Exerts Anticancer Effect in Cholangiocarcinoma Cells via Down-Regulating CDKL3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8, 9(9): 234.

11) 唐增伟(孟文勃). Meta-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wisteria floribunda agglutinin-sialylated mucin1 and the prognostic role of mucin1 in human cholangiocarcinoma. BMJ Open. 已接受待发表.

12) 唐增伟(孟文勃).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2018, 97(34): e11999.

13) 唐增伟(孟文勃). Early precut sphincterotomy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adverse events for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biliary acces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with meta-analysis and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Medicine. 2018, 97(36): e12213.

14) 王煜栋(孟文勃). 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olangitis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18, 97(34): e12025.

15) 岳平(李汛).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关罕见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中国普外基础于临床杂志. 2018, 38(8): 938.

16) 张奇煜(李汛). 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9): 1044-8.

17) 张奇煜(李汛). 全腹腔镜下ALPPS同期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肝转移.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8, 7(3): 206-10

18) 林岩(李汛).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诊疗进展.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 32(2): 200-204.

19) 闫炫炫(李汛). 光动力疗法在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 25(4): 488-492.

20) 张泽亮(李汛). AFP通过激活STAT3的磷酸化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 中国肿瘤. 2018, 27(10): 796-800.

21) 梁琦(周文策). 远端胆管癌患者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甘肃医药. 2017, 12: 1010-3.

22) 连天立(周文策). 消化道微生态改变与胆胰疾病关系研究.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8, 1

23) 张金铎(孟文勃). 莪术醇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和调控细胞周期的体外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 2018, 44(1): 65.

24) 林延延(孟文勃). miR-483-5p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于临床杂志. 2018, 25(6): 689.

25) 张磊(刘光琇).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杂志. 2018, 38(3): 84-90.

26) 张磊. 苦参碱通过TRAIL/BAX途径抑制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凋亡. 中医药学报. 2017, 45(6): 62-64.

27) 丁方回(张磊). 浅谈胰腺癌根治术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原则. 卫生职业教育. 2018, 36(6).

28) 朱克祥(朱克祥). RNAi结肠癌HOXB7基因表达对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机制研究.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8, 34(3): 371-375.

29) 朱克祥. 结肠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自体结肠癌细胞效应研究. 临床军医杂志. 2018, 46(8): 878.

30) 王沛(张辉). 胆囊切除术对小鼠肝细胞膜转运体胆盐输出泵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4(4): 1-6.

31) 包佳佳(严俊). 交通源PM2.5的化学成分和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8, 35(1): 66-72.

32) 蒲小金. 改良式交接班模式在围手术期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 卫生职业教育. 2018, 36(13): 150-151.

33) 阳琴. 青霉素皮试前不同皮肤处理方法对皮试结果影响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4): 315-320.

34) 武蕾. 品管圈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预期拔管率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3): 70.

35) 刘淑玲. 心理干预护理对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 航空军医. 2018, 46(13): 201.

36) 尚小宁.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瘘患者是护理探讨. 航空军医. 2018, 46(10): 276.

37) 杨昕(白海渊). 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 心理医生. 2018, 24(4): 112-113.

38) 俞翠萍. 肝胆外科引流管的护理体会. 航空军医. 2018, 46(15): 224.

39) 张志瑞.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医学人文. 2018, 4(9): 151.

40) 陈玺. 规范化疼痛管理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 航空军医. 2018, 46(15): 318.

41) 雷艳萍. 清胰汤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2): 40

42) 张爱红. PICC穿刺点两种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评价. 健康世界. 2018, 26(21):  362-363.

43) 宋璐. 胰十二指肠的围手术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0): 116.

44) 秦子岚. 整体护理在腹腔镜治疗胆结石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生保健, 2018: 107.

45) 王雪敏.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中的分析.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 2018.

46) 万彩娥. 舒适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全切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28): 243-244.

47) 甄文能.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大家健康. 2018, 12(5).

48) 马海桃.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大家健康. 2018, 12(11).

49) 安娟娟. 老年肝癌患者术前谵妄的护理个案报道. 中华护理学会第21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2018: 1471.

50) 黄蕊平. 一例内镜下经乳头胆囊引流术患者的护理.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1): 153.

51) 袁雪蓉. 留置尿管拔管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2): 188.

52) 徐欢. 腹腔冲洗在消化道瘘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2): 174.

53) 李娅娅. 开腹手术后嚼口香糖促进胃肠蠕动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2): 36.

54) 任钰. 结肠癌术前不同的肠道准备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 4(12): 257.

55) 秦淑蓉. 应用品管圈降低病房噪音的分贝率. 中国医学人文. 2018, 4(13): 234.

56) 袁得峰, 张峰, 张正聪,.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普外科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4):151-152.

57) 袁得峰, 朱晓亮. 腹腔镜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

() 2018年度授权专利

1) 朱晓亮. 内窥镜下测量用刻度尺. ZL2017 2 0633956.4. 2018.12.7. 实用新型专利

2) 阳琴. 一次性收纳防尘吸氧鼻导管ZL 2017 2 0599062.8. 2018.9.7. 实用新型专利

3) 何雅晶. 一种新型多功能鼻饲装置ZL 2017 2 1384305.2. 2018.9.4. 实用新型专利

() 2018年度出版专著

1) 蒲小金,第二主编,《常见慢性疾病健康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书号ISBN978-7-5605-9686-02018.8

 

 

() 2018年度科研获奖 

1)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西部高发肝病的发生及肝癌规范化综合治疗模式的建立;李汛、毛小荣、孟文勃、张立婷、宋晓静、张磊、李俊峰、白仲添、严俊、朱克祥、周文策

2)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ERCP相关性胰腺炎高危因素综合防治研究;周文策、朱晓亮、张辉、孟文勃、李汛、张磊、朱克祥、陈吉义、庄永艿、李波

3) “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孟文勃 2018.9

 

 


() 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

1 多梳蛋白功能异常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

研究背景:

Polycomb(PcG)在进化上是保守的表观调控因子,可以分为两大复合物,Polycomb抑制复合物12(PRC1PRC2).在哺乳动物中,核心PRC2复合物含有SUZ12,EED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1/2,催化组蛋白H327位赖氨酸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H3K27me2/3)。如图1所示:

 

1:哺乳动物PRC1的主要组分[1]

典型的PRC1包括PCGF24,PHC1/2/3以及CBX蛋白(2/4/6/7/8)E3连接酶的亚基RING1A/B,其在催化组蛋白H2A119位赖氨酸单泛素化(H2AK119ub1)。相反,非经典PRC1复合体包括RYBP/YAF2,PCGF1/3/5,以及RING1A/B,以及一些其他成分。PRC1PRC2主要调控干细胞的多能性,细胞命运决定和细胞发育。据报道,BMI1,也叫PCGF4,大量的研究表明BMI1在很多癌症中过表达(如表1),并且对于肿瘤的起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PCGF2(Mel18)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中下调。表明PCGF不同的组分在癌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已经有大量的报道BMI1HCC中过表达,并且在肝癌干细胞的过表达。但是PCGF2在肝癌中的研究未见报道,而PCGF2PCGF4的两个基因的60%序列都是相同的,他们是否在肝癌中发挥同样的作用或者不同。本研究从PCGF2PCGF4入手研究其对于肝癌的发生以及下游调控的靶基因,甚至肝癌干细胞的作用。

1BMI1调控癌症干细胞干性的代表性报道

Cancer type

Source of cells for CSC isolation

Expression changes in CSC

References

Prostate cancer

LNCap, Du-145

Upregulated

[2]

Pancreatic cancer

Panc-1

Upregulated

[3]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13

Upregulated

[4]

Ovarian cancer

A-2780

Upregulated

[5]

Glioma

U87MG

Upregulated

[6]

Hepatocarcinoma

HUH7

Upregulated

[7]

Gastric cancer

MGC-803

Upregulated

[8]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Upregulated

[9]

Acute myeloid leukemia

MOLM-13/14, OCI-AML3, MV4-11

Upregulated

[10]

研究方法:

建立诱导基因沉默和诱导表达外源基因的实验体系。由于申请人研究的目的基因多为对细胞生长和分化其关键作用的调控因子,在功能性研究中静默后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发生不可逆的细胞分化,导致重新导入外源蛋白无法恢复功能。为克服这一技术障碍,申请人又在此基础上向建立的细胞系中导入可诱导的表达外源目的基因。利用这一实验系统,我们可以对内源目的基因沉默及开启外源基因的表达,从而对目的基因进行置换。我们已经建立了诱导敲低BMI1MEL18和过表达的BMI1MEL18的肝癌细胞系,并将利用该系统调控其他相关多梳蛋白家族的基因或进一步做回复实验。

结果与讨论:

(1) Bmi1/Mel18HCC细胞中的核定位不一致

 

 

2MEL18HepG2HCCLM3细胞过表达的验证

 

 

3Mel18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存在。第一行和第二行利用的抗体为Mel18(H115),第三行用的细胞是自发荧光(过表达Mel18的细胞系,没有用抗体)

MEL18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有,但是BMI1只在细胞核中存在。

 

4MEL18敲低后,利用MEL18(H115抗体)做的细胞免疫荧光

 

5BMI1在野生型细胞以及过表达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第一行和第二行用的是BMI1抗体(abcam),第三行没有用抗体,细胞自带的荧光在显微镜下拍摄)

 

(2) MEL18BMI1H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影响

 

 

6:过表达MEL18BMI1后促进细胞增殖,敲低MEL18BMI1后抑制细胞增殖

 

7:过表达MEL18BMI1后促进细胞迁移,敲低MEL18BMI1后抑制细胞迁移

 

参考文献

[1] Rong-gang MA, Yang ZHANG, Ting-ting SUN, Bo CHENGEpigenetic regulation by polycomb group complexes:focus on roles of CBX protein.Zhejiang Univ-Sci B (Biomed & Biotechnol) 2014 15(5):412-428.

[2] Gao Z, Zhang J, Bonasio R, et al. PCGF homologs, CBX proteins, and RYBP define functionally distinct PRC1 family complexes. Mol Cell. 2012;45(3):344-56.

[3] Yu D, Liu Y, Yang J,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BMI-1 in cancer stem cells of laryngeal carcinoma. Cell Biochem Biophys. 2015;71(1):261-269.

[4] Kim SH,Singh SV. The role of polycomb group protein Bmi-1 and Notch4 in breast cancer stem cell inhibition by benzyl isothiocyanate.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149(3):681-692.

[5] Wang MC1, Jiao M1, Wu T1, et al. Polycomb complex protein BMI-1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stem cells by activating PI3K/AKT signaling, an ex vivo,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 Oncotarget.2016 ;7(8):9586-9599.

[6] Léveillé N, Vermeulen L. Polycomb complex PRC1 as gatekeeper of intestinal stem cell identity. Stem Cell Investigation. 2016;3:22.

[7] Suetsugu A,Nagaki M,Aoki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D133+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s cancer stem/progenitor cell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6;351(4):820-824

[8] Kreso A, van Galen P, Pedley NM, et al. Self-renewal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Medicine. 2014;20:29-36.

[9] Van der Lugt NM, Alkema M, Berns A, et al. The Polycomb-group homolog Bmi-1 is a regulator of murine Hox gene expression. Mech Dev. 1996;58(1-2):153-164.

[10] Akasaka T, Kanno M, Balling R, et al. A role for mel-18, a polycomb group-related vertebrate gene,during theanteroposterior specification of the axial skeleton. Development. 1996; 122(5):1513-1522.


2 镉暴露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环境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关注()Cd的慢性效应。肝脏是Cd蓄积和毒性的重要靶器官之一[1],在痛痛病患者肝脏病理变化研究发现,肝脏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d暴露区匹配的对照组患者,肝纤维化可能是肝脏长期Cd蓄积导致的特异病理变化[2]。另有研究显示,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患者中,存在重金属元素与必需元素的失衡,其中,Cd元素含量升高,而Cd在这些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3-5]。肝星状细胞(HSC)是研究肝纤化的重要的工具。HSC的激活及持续活化,参与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及进展[6,7]。本部分研究,拟从HSC激活入手,通过体内实验研究Cd暴露对肝脏中HSC激活的影响及体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揭示氧化应激在Cd诱导HSC激活过程中的意义,更好的理解Cd暴露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

研究方法:

通过Cd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肝脏中HSC激活的特异性marker表达,氧化应激相关的小分子抗氧化物,抗氧化酶及信号通路(MAPK)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并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干预减轻体内氧化损伤,进而揭示Cd诱导的氧化应激在HSC激活中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利用质谱流检测细胞中Cd摄取及ROS生成,用Cd干预的肝细胞(L02)条件培养基干预肝星状细胞株(LX-2),检测LX-2活化marker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

(1) Cd暴露与肝损伤及HSC激活

如图1A所示:Cd干预组肝重增加,检测肝功指标发现ASTGGTXOD升高(BCD),给予GSH可降低上述指标(P<0.05);利用WB检测肝脏中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现:Cd干预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EF),外源性给予GSH可下调Cd干预后αSMA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干预组除血管壁有αSMA阳性细胞表达外,在脉管外的窦周间隙内也存在大量的αSMA阳性细胞;而在其他组中αSMA阳性细胞很少出现在血管壁外区域(1G, a-d)Masson染色评估肝脏中胶原的沉积的情况(如图1G, e-f),被染成蓝色的部位表示胶原纤维的存在,各组中蓝色区域 (胶原所在的位置)仍主要集中在脉管区,而Cd暴露组中在肝细胞间也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d干预组与Cd+GSH干预组HSC超微结构的变化,在图1-H中显示Cd干预后的HSC内未见脂滴,细胞器则更加丰富,在该细胞周围(箭头) 还可见胶原纤维的沉积。而Cd+GSH组可见细胞内部(透明箭头)富含大量脂滴。

 

 

1 Cd诱导肝损伤及肝星状细胞激活。(A)肝脏湿重,(B)血清AST(C)GGT(D)XOD(肝功能参数)(EF)αSMA表达及灰度分析,(G)血管壁细胞(带柄箭头)αSMA(abcd)阳性;c图中,血管壁外区域也有αSMA阳性的细胞即活化的HSC(箭头),放大倍数IHC100×,内图400×;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G, e-f),在图G-c中可见肝细胞周围也有胶原纤维分布(箭头); (H)Cd干预组活化的HSC,箭头的位置表示胶原纤维;放大倍数11000×;静息状态的HSC (Cd+GSH),箭头表示细胞内的脂滴;放大倍数9300× (*表示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表示与Cd处理组有显著差异,数据描述(平均值±标准差). n = 6P<0.05)

(2) Cd暴露与氧化应激

氧化损伤是Cd致肝损伤最主要的机制之一。首先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Nrf2是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如图2-B所示,对Nrf2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析显示,Cd+GSH干预组Nrf2蛋白表达量最高,Cd干预组也可增加Nrf2蛋白的表达,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分子抗氧化物及抗氧化酶共同组成机体对抗氧化损伤的一道重要防线。在检测各组间小分子抗氧化物GSHVc含量发现,Cd+GSH组血清中GSH的含量最高为43.9±17.27μmol/L,但各组间血清GS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肝组织中GSH的含量在Cd干预组及Cd+GSH组的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内Vc含量在Cd干预组及Cd+GSH组同样高于对照组 (P<0.05) (2-D, E)。肝组织中的抗氧化酶变化如下,Cd干预可抑制SODCATGSH-Px的活性,表现为Cd干预组上述抗氧化酶含量的显著降低(P<0.05) (2-F, G, H),而外源性给予GSH可一定程度扭转Cd诱导的SODCATGSH-Px的活性下降 (P<0.05),其中GSH-Px活性较对照组也有所升高(P<0.05)

 

 

2GSHCd暴露后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A)Nrf2蛋白表达;(B)Nrf2蛋白的灰度分析;(CD)血清及组织中GSH的含量;(E)肝组织中Vit C的含量;(F)肝组织中CAT(G)SOD(H)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力。(*表示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表示与Cd处理组有显著差异,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描述,n = 6P <0.05)

(3) Cd暴露与MAPKNF-κB信号通路

利用 WB检测各组间NF-κB经典通路中关键蛋白p-P65P65p-IKBαIKBα(3-AB)的表达发现,Cd干预可增加p-P65蛋白的表达,而在Cd+GSH组中p-P65蛋白表达量增加更显著;对各组蛋白表达量进行灰度分析,并计算p-P65P65的比值,其中Cd+GSHp-P65P65 的比值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同样的,NF-κB信号通路中另一关键蛋白p-IKBα的表达量在Cd干预组及Cd+GSH组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

MAPK是应激状态下被激活的最重要的激酶蛋白,参与调控应激引起的细胞信号转导。本研究中,我们对MAPK信号通路中的主要组分包括:JNK, p-JNK, ERK1/2, p-ERK1/2, P38p-P38等蛋白进行了WB检测(3-CD)Cd干预组p-JNK蛋白的表达量增加(P<0.05),而外源性给予GSH可减少Cd诱导的p-JNK的表达(P<0.05)。然而,该信号通路中p-ERK1/2ERK1/2p-P38P38的比值各组之间统计无明显差异 (3D)

 

3GSHCd暴露后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A)经典NF-κB信号通路中蛋白p-IkBα, IkBα, p-P65  P65的表达;(B)p-P65/P65p-IkBα/IkBα的灰度值分析;(C)MAPK信号通路中JNK, p-JNK, ERK1/2, p-ERK1/2, P38  p-P38蛋白的表达;(D)p-JNK / JNK, p-ERK1/2/ ERK1/2 P38/ p-P38的灰度分析。(*表示与对照有显著差异,#表示与Cd处理组有显著差异,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描述,n = 4P <0.05)

(4) 体外实验

利用质谱流式检测经Cd预处理L02细胞,细胞内Cd含量的分布,Cd干预组细胞内Cd信号强度高于Cd+GSH(4-A),检测细胞中ROS的生成,Cd干预组荧光强度强于其他组(4-B),用Cd干预的L02条件培养基干预LX-2细胞,其细胞中αSMA表达量增加(4-C)

 

4:体外HSC的激活。(A)细胞中Cd信号强度;(B)ROS 生成;(C)αSMA的表达。

结论:

Cd暴露导致肝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主要表现为小分子抗氧化物生成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并通过上调MAPK信号通路中p-JNK蛋白,诱导肝损伤,进而激活HSCGSH可以减轻肝脏中氧化损伤,减少Cd的肝细胞摄取及ROS生成,促进NF-kb的表达,减少HSC的激活。

参考文献

1. Jarup L, Akesson A (2009) Current status of cadmium as an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38 (3):201-208. doi:10.1016/j.taap.2009.04.020.

2. Baba H, Tsuneyama K, Yazaki M, Nagata K, Minamisaka T, Tsuda T, Nomoto K, Hayashi S, Miwa S, Nakajima T, Nakanishi Y, Aoshima K, Imura J (2013) The liver in itai-itai disease (chronic cadmium poisoning):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etallothionein expression. Mod Pathol 26 (9):1228-1234. doi:10.1038/modpathol.2013.62

3. Kazi TG, Kolachi NF, Afridi HI, Kazi NG, Sirajuddin, Naeemullah, Arain SS (2012) Effects of mineral supplementation on liver cirrhotic/cancer male patients.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50 (1-3):81-90. doi:10.1007/s12011-012-9501-y

4. Kolachi NF, Kazi TG, Afridi HI, Kazi NG, Khan S (2012) Investigation of essential trace and toxic elements in biological samples (blood, serum and scalp hair) of liver cirrhotic/cancer femal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mineral supplementation. ClinNutr 31 (6):967-973. doi:10.1016/j.clnu.2012.04.015

5. Prystupa A, Blazewicz A, Kicinski P, Sak JJ, Niedzialek J, Zaluska W (2016)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Selected Heavy Metals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from the Lublin Region in Eastern Poland.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3 (6). doi:10.3390/ijerph13060582

6. Tsuchida T, Friedman SL (2017) Mechanisms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14 (7):397-411. doi:10.1038/nrgastro.2017.38

7. Hernandez-Gea V, Friedman SL (2011) Pathogenesis of liver fibrosis. Annu Rev Pathol 6:425-456. doi:10.1146/annurev-pathol-011110-130246

 

支撑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570509NO. 3127054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NO.ldyyyn2017-23


3 镉胁迫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

研究背景:

镉具有分子毒性作用,除了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各种脏器和多种系统功能损伤,还具有致癌作用。1993年,国际肿瘤研宄机构将镉及其化合物列为第I类致癌物[1]。镉具有很强的致毒性,即便是被环境和职业安全机构认定为安全水平的镉剂量暴露也会对人产生毒性作用[2]。肝脏是镉蓄积的主要器官之一,其对肝脏具有损害效应[3]。有研究表明镉暴露与成年雄性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和脂质代谢改变相关[4]。然而,镉暴露是否诱发肝脏脂质沉积及相关代谢改变仍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建立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处理,旨在探讨镉暴露对肝脏脂质沉积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进而揭示镉胁迫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分子机制,为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为两方面,第一建立慢性镉暴露大鼠模型,通过体内试验探讨镉暴露与肝脏疾病的发生的关系;同时希望以生物信息学作为技术支持和条件,收集GEO数据库中镉胁迫相关芯片,通过对其数据信息的解读,从基因组学上对镉胁迫诱发肝脏疾病的的发病机理和代谢通路的进行分析挖掘,旨在发现镉胁在肝脏病变中的关键基因。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体内实验

采用灌胃的方式将不同剂量的镉(0mg/ Kgd1.25mg/Kgd2.5mg/ Kgd5mg/ Kgd10mg/ Kgd20mg/ Kgd)暴露于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3个月,并设立姜黄素干预组(5mg/ Kgd Cd+200mg/Kg姜黄素),从体内实验角度d研究慢性镉胁迫对于机体肝脏组织的影响。

(1) 慢性镉暴露对整体的影响

对于老鼠采用统一的喂养标准,每周测量老鼠体重,于第13周处死,取出肝、肾、脾等器官。

体重变化。图1示,大鼠体重的增加随着Cd剂量升高而减缓,5mg/ Kgd及以上组染毒10周以后体重开始下降,而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此趋势。

 

1:不同剂量组大鼠每周体重变化情况

脏器系数变化。慢性镉暴露对于机体多个系统器官均会产生影响。图2示,慢性镉胁迫后大鼠重要脏器系数变化。

 

 

2:不同剂量组肝、肾、胃、脾脏器系数变化情况

(2) 慢性镉暴露造成肝功能异常和肝脏氧化损伤

肝功能异常。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出血清,测量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LT/ASTAKPCHE。随着镉暴露剂量的增加,血清中ALT指标在20mg/ Kgd明显升高,此外AKP的逐渐升高和CHE的逐渐降低都反映出镉造成的肝功能异常,姜黄素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改变(3)

 

 

3:不同剂量镉暴露组和姜黄素干预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肝脏氧化损伤。离体肝组织立即放入液氮环境,后取出一小块进行研碎,用组织悬液测定肝脏氧化损伤相关指标。图4示,MDAXOD随镉暴露剂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SOD随镉暴露剂量的不断增加而减少,反映出肝脏对镉暴露产生了氧化应激及氧化损伤。

 

4:不同剂量镉暴露组和姜黄素干预组肝组织中氧化指标(MDAXODSOD)的变化

(3) 慢性镉暴露造成肝脏脂质代谢异常

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镉处理后肝组织出现了TG代谢紊乱现象。图5示随着镉暴露剂量的增加,肝组织中TG含量逐渐升高。

 

5:不同剂量镉暴露组和姜黄素干预组肝组织中肝组织中TG含量

该部分目前主要的结论和意义:通过长期镉暴露动物模型的构建,结合血液实验室指标和组织样本氧化指标分析,发现Cd暴露剂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肝脏氧化损伤和脂质代谢异常。本研究进一步提示Cd在肝损伤及相关肝病发生发展过程可能通过ROS氧化损伤途径和()脂质代谢途径。

第二部分:公共数据利用与分析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将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使其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工程行业、临床医学、药物产业、寄生虫与流行病学等研究,为发现新规律并阐述生物学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下载的镉胁迫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登记号为GSE8865GSE31286。数据共包含9例镉暴露下的HepG2细胞的芯片数据,及6例非镉暴露的数据,下载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

(1) 差异基因筛选

运用GEO2R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找出差异基因770(P0.05|logFC|>1.5),其中镉暴露组相对于对照组高表达有221个,镉暴露组低表达有549个。高表达和低表达前20位的差异表达基因如下表(1)所示。

 

1:排名前20位的差异表达基因

 

6: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2)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釆用生物信息学处理软件进行差异基因的聚类和可视化,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Kyoto Encyclopef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GO本体论的细胞成分、分子功能、生物过程进行分类、定义和注释。在GO本体生物过程中可见,差异基因除了聚集在“多细胞生物过程(49%)”,还在“对刺激反应(11%)”和“对化学物质反应(8%)”也有较多的聚集(6)KEGG代谢通路分析,可见差异基因在“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这一大类中,其中MAPK通路、PI3K-AKT通路在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结论:

(1) 通过构建镉染毒动物模型,发现在大鼠体重的增加随着Cd剂量升高而减缓,高镉剂量组甚至出现体重开始下降,同时镉染毒大鼠脏器系数(肝、胰、胃、脾)随着Cd剂量增加增长。以上结果阐释了重金属镉对于整个生命有机体都表现出一定的毒性作用。

(2) 通过血液及肝组织生化及相关指标提示随Cd暴露剂量的增加逐渐出现肝脏氧化损伤和脂质代谢异常,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Cd在肝损伤及相关肝病发生发展过程可能通过ROS氧化损伤途径和()脂质代谢途径。

参考文献

[1] Hartwig A. Cadmium and cancer[J]. Metal Ions in Life Sciences, 2013.

[2] Zota A R , Needham B L , Blackburn E H , et al. Associations of Cadmium and Lead Exposure With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Findings From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2002[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5, 181(2):127-36.

[3] Huo J , Dong A , Wang Y , et al. Cadmium induces histopathological injuries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liver of freshwater turtle ( Chinemys reevesii )[J]. Chemosphere, 2017, 186:459.

[4] Zhang S, Jin Y, Zeng Z, et al. Subchronic Exposure of Mice to Cadmium Perturbs Their Hepatic Energy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me[J].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2015, 28(10):2000-9.

支撑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054331570509)


4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研究背景:

微生物在人体新陈代谢,维持肠道内稳态和免疫调控等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lumberg, 2012; Smith, 2013),而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微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通过长期进化,与人体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一旦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Claesson, 2011; Usami, 2015),如肥胖  (Sonnenburg, 2016)、糖尿病 (Węgielska, 2016)、心脑血管疾病 (H., 2016)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Hetemäki, 2016)等。

肝脏是人类的重要器官,肝脏中四分之三的血供来自于肠道的回流血,其中包含有肠道中的细菌产物、环境毒素和食物抗原等,因此肠道微生物在肝脏疾病发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肝癌发生的关系,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肝癌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这如下假设: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及代谢产物在肝癌和肝硬化及健康对照之间存在差异,并在肝癌发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寻找到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及代谢产物的不同,筛选到差异标记物,结合现有的血清学标记物,为肝癌的预测及治疗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16Sr RNA基因测序方法对肝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宏基因组学方法对肝癌肠道微生物功能特征进行研究;运用代谢组学和PCR的方法对肝癌患者粪便差异代谢产物和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结合肝癌患者临床因素及粪便理化特性,研究肝癌、肝硬化和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以及代谢产物与肝癌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探索肠道微生物与肝癌发生关系,以期为肝癌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肝癌关系研究

1HCLCHCC样本的临床特征

Table 1: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roups of samples


HC group

(n=23)

LC group

(n=24)

HCC group

(n=24)

P

年龄(years)

50.4±10.6

50.2±11.9

51.8±10.9

0.908

性别 (Male / female)

18/5

17/7

18/6

0.549

吸烟者(%)

11 (48%)

12(50%)

14 (58%)

0.093

饮酒者(%)

8(35%)

10(42%)

12(50%)

0.072

体重(kg)

69.2±0.89

69.1±2.14

68.7±1.17

0.826

身高(cm)

168.0±0.61

169.4±0.91

168.5±0.88

0.604

ALT (U/L)

8.4±2.7

40.8±18.3

90.4±10.1

<0.001

AST (U/L)

11.9±3.5

61.4±21.6

137.9±23.6

<0.001

AFP(IU/mL)

4.7±1.3

67.8±13.5

1023.3±42.9

<0.001

P>0.05)(1)。然而,HCC组有更高水平的AST(P<0.001)ALT(P<0.001)AFP(P<0.001),分别为90.4137.91023.3

(2) HCLCHCC患者组粪便理化性质测定

 

1HCLCHCC样本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Figure 1: Contents of met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samples

如图1所示,HCCLC组粪便的重金属元素Cd(P<0.01)Fe(P<0.05)Zn(P<0.05)Pb(P<0.05)含量较HC组显著降低。其中,Cd元素在HCCLC组粪便中较HC降低了64%HCCLC粪便样本中Pb元素含量较HC组降低了56%Fe元素在HCC组粪便样本中较LCHC组降低了66%Zn元素在HCC组粪便样本中较HC组降低了65%HCC组患者粪便中的Se含量则显著增加(P<0.001),是HC组的约33倍。 CuKNa元素在HCCLCHC三组粪便样本中差异不显著(P>0.05)

 

2HCLCHCC样本中pH水平

Figure 2: pH values in the three groups of samples

如图2所示,HCLCHCC组粪便的pH值呈增加趋势。HCC组粪便的pHHC组的显著增高(P<0.05),是HC组粪便pH1.38倍,HCC组粪便呈弱碱性(pH=7.5)

本研究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对所有测序数据经过质量修整,获得了8587698个高质量Reads,最终所有样本中检测到27797个操作分类学单位(OTUs),其中HC组样本中有9717OTULC组和HCC组样本分别为9319OTU8761OTU,三组样本Good reads覆盖范围较高,说明测序深度足以调查所有样本的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LCHCC患者样本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HC(2.4)

2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的多样性估计

Table 2: Diversity estimates of 16SrRNA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alysis

Group

No. of Reads

No. of OTUs

Good’s2

Richness estimator

Diversity index





Chao1

Shannon

HC

4,254,750**

9717

0.9996

404

5.116

LC

2,169,029

9319

0.9998

398

5.114

HCC

2,163,919

8761

0.9998

362

4.815

如图3所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HCLC组到HCC组呈现总体降低趋势,多样性指数在 HCLC组与HCC组样本中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表示三组重叠OTU数据的维恩图显示,三组样本中共有的OTU数仅为655,而HC组样本特有的OTU数目是247LC组样本特有的OTU数目是138HCC组特有的OTU 数目仅为43,从HCLCHCC的过程中,呈现降低的趋势 (3C)。这些结果表明,LCHCC患者肠道微生物与HC健康组肠道菌群的组成不同,HC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多样性降低。

 

3HCLCHCC组的肠道菌群测序数据特征

Figure 3: Characteristics of gut microbiota sequencing data in HC, LC and HCC groups

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统计发现,所有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类群主要归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梭菌门(Fusobacteria)和疣状菌门(Verrucosmicrobia)等六个菌门。在所有样本中丰度最高的菌群是厚壁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4A)

HC组、LC组和HCC组三组肠道微生物结构在门水平上存在差异,在HC组中,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LC组中拟杆菌丰度最高,而变形杆菌在HCC组中丰度最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从HC组、LC组到HCC组,呈现逐渐降低趋势。HC组、LC组和HCC三组的菌群相对丰度在科、属及种水平上也存在差异。在科水平上,HCC患者和LC患者组肠道中的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 HC组显著降低。拟杆菌(Bacteroidaceae)和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LC组患者中显著增加,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HCC组中丰度最高,是HC组和LC组的10(4B)。在属水平上,HCC患者组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HC组和LC组明显增多 (4C)。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在HC组和LC组中丰度较高的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而戴阿利斯特杆菌属在HCC组中几乎没有注释到。在种水平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HC组到HCC组呈现上升的趋势。此外,我们还发现HCC组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的相对丰度在三组中最高,是HC组和LC组的60余倍 (4D)

 

4HCLCHCC肠道微生物结构特征

Figure 4: Characteristics of gut microbial structure in HC, LC and HCC

如图5A所示,HC组、LC组和HCC组的Firmicutes/Bacteroidetes值逐渐降低,HCC组的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率显著低于HC(P<0.05)

 

5: 肠道微生物在HCLCHCC中的改变

Figure 5: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es in HC, LC and HCC

 

6: 肠道微生物分类的进化分枝图

Figure 6: Cladogram for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gut microbiota

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分类单元水平的差异肠道微生物进行比较。筛选到各组间的差异标记物,LEfSe分析指出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HC组的差异菌,普雷沃氏菌门(Prevotellaceae)LC组的差异菌,肠球菌科(Enterococcus)HCC组肠道差异菌,LC组和HCC组的差异菌可以作为标记物对疾病进行预测 (6 A)

 

7RDA分析LCHCC患者肠道微生物与临床因素相关性

Figure 7: RDA analysis of intestinal flora between LC and HCC patients and clinical factors

在图7 A中,LC组和HCC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临床因素密切相关。HCC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AFPASTALT相关,且与AFP相关性最大。图7 B显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AFP呈显著正相关,而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AFP呈极显著负相关。

 

8NMDS 显示肠道微生物与金属元素及临床因素相关性

Figure 8: NMDS show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etal elements and clinical factors

8所示,LC组和HCC组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与粪便金属元素Cd呈负相关,与ASTALT呈正相关。HC组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Cd呈正相关,与ASTALT呈负相关HC组、LC组和HCC组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AFP及其他金属元素无相关性。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物功能特征与肝癌发生关系研究

特征

本研究采用 Illumina HiSeq 测序平台测序,共获得 163,016.24 Mbp 的原始数据(Raw Data)平均数据量为 10,867.75 Mbp,经过质控得到 162,193.93 Mbp 的有效数据(Clean Data)平均数据量为 10,812.93 Mbp其中HC组样本平均有效数据10993.82 MbpLC组样本平均有效数据10724.83 MbpHCC组样本平均有效数据10720.13 Mbp,平均有效数据HCC组较HC组呈现下降趋势,详细数据见表3

3: 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特征

Table 3: Characteristic of assembled meta-genome sequnceing data

Sample ID

Insert size

(bp)

Read length

(bp)

Raw data

(Mbp)

Cleandata

(Mbp)

Effective

(%)

HC-1

350

        150

11234.82

11190.11

99.602

HC-2

350

150

10639.60

10508.78

98.770

HC-3

350

150

11404.97

11363.66

99.638

HC-4

350

150

11263.19

11092.71

98.486

HC-5

350

150

10813.89

10813.86

100.000

LC-1

350

150

10493.08

10478.84

99.864

LC-2

350

150

11009.02

10963.55

99.587

LC-3

350

150

10349.49

10313.58

99.653

LC-4

350

150

10589.15

10546.19

99.594

LC-5

350

150

11351.36

11322.00

99.741

HCC-1

350

150

10904.04

10866.78

99.658

HCC-2

350

150

11160.88

11079.74

99.273

HCC-3

350

150

10138.95

10076.27

99.382

HCC-4

350

150

10458.71

10429.28

99.719

HCC-5

350

150

11205.09

11148.58

99.496

所有结果经过单样品组装及混合组装后,共组装得到 1,674,688,185 bp Scaffolds1,587,425,167 bp Scaftigs平均长度为 2,138.75 bp,最大长度为 868,653 bpN50 8,176.69 bpN90 723.31 bp;从 N 处打断 Scaffolds,生成 Scaftigs, 共得到 1,587,425,167 bp ScaftigsScaftigs 平均长度为 2,079 bpN50 6,987 bpN90 711 bp(4),基因长度分布图见图9

4: 宏基因组组装数据特征

Table 4: Metagenome assembly data characteristics

SampleID

Totallen.(bp)

Num.

Average len.(bp)

N50 Len.(bp)

N90 Len.(bp)

HC1

134,426,933

65,383

2,055.99

4,181

705

HC2

131,506,204

57,252

2,296.97

6,251

721

HC3

76,751,821

50,923

1,507.21

1,968

623

HC4

103,341,314

36,933

2,798.08

11,690

793

HC5

52,169,904

29,723

1,755.20

2,815

662

LC1

103,190,397

35,459

2,910.13

13,287

829

LC2

105,716,986

46,443

2,276.27

6,397

727

LC3

61,548,602

20,128

3,057.86

27,029

842

LC4

97,306,206

47,031

2,068.98

5,750

677

LC5

18,333,553

9,681

1,893.77

3,172

684

HCC1

98,622,365

52,274

1,886.64

3,173

688

HCC2

220,980,858

115,488

1,913.45

3,530

681

HCC3

67,414,490

28,632

2,354.52

7,666

726

HCC4

113,642,334

41,097

2,765.22

11,369

824

HCC5

188,120,264

110,875

1,696.69

2,623

644

NOVO_MIX

14,352,936

16,386

875.93

884

556

通过随机抽取不同数目的样品,可以获得不同数目样品组合间的基因数目,从而绘制Core基因的稀释曲线(10)

9为维恩图(Venn Graph)。由图可见,HC组、LC组和HCC组之间共有的基因数目为212394个,其中HCC组特有基因数目是三组中最多的,共有185739个;HC组次之,特有基因数目是76509个;LC组最少,共有52260个特有基因。HCC组与HC组共有的基因数目是356571,高于HCC组与LC组共有的基因数283311

 

9: 基因数目维恩图(花瓣图)分析

Figure 9: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genes in the Venn diagram (petal chart)

如图10所示,本研究所有样品间基因数目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明样品之间基因丰度模式的相似度越高。图中不同颜色代表 spearman 相关系数的高低,颜色越深代表样品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椭圆向左偏表明相关系数为正,右偏为负;椭圆越扁说明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由图可见,HC组和LC组样本间基因数目相关性较好,HCC组样本间基因数目相关性一般,这主要是由于HCC组样本之间个体差异比较大造成的。

 

10: 样品间相关系数热图

Figure 10: Heat diagram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amples

依据不同分类层级的相对丰度表,选取丰度排名前35的属及它们在每个样品中的丰度信息绘制热图,并从物种层面进行聚类,从而找出样品中聚集较多的物种。如图11所示,HCC组中注释到的巨单胞菌属(Megamonas)、酵母菌杆菌属(Succinatimonas)、克吕沃尔氏菌属(Kluyvera)、盲肠罗斯氏菌属(Rosebur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罗氏菌属(Rothia)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基因数目最多,显著高于HC组和LC组。HC注释到最多的基因主要集中在酪酸杆菌属(Clostridium)、戴阿利斯特菌属(Dialister)和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而LC组在梭菌属(Fusobacterium)、巨球菌属(Megasphaera)和罗氏菌属(Rothia)注释到基因数目最多。

 

11: 属水平基因数目及丰度聚类热图

Figure 11: Genome number and abundance cluster heat map of genus level

 

12:基于门水平的物种NMDS

Figure 12: Species NMDSof phylum level

NMDS是非线性模型,可以更好的反应数据的非线性结构,应用NMDS分析能够反映样本的组间或组内差异。如图12所示,HC组和LC组样本比较集中的聚在一起,HC组样本主要聚在第一象限,LC组样本主要聚在第三象限,而HCC组样本较分散,样本间差异较大。

KEGG数据库功能基因分析

如图13所示,HCLC组差异KEGG代谢通路主要有核苷酸和嘌呤代谢通路(Nucleotide metabolism; Purine metabolism)、转运和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Translation; 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信号转导通路(Signal transduction)2-氧化羧酸代谢通路(2-Oxocarboxylic acid metabolism)、能量代谢通路(Energy metabolism)、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Carbohydrate metabolism)、辅酶因子和维他命代谢通路(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氨基酸代谢通路(Amino acid metabolism)、脂类代谢通路(Lipid metabolism)、内分泌系统通路(Endocrine system)等。

 

13HCLCKEGG数据库功能差异通路

Figure 13: KEGG database functional difference pathway of HC and LC groups

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健康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指标——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率在肝癌组显著下降;肠球菌科、乳酸菌科、芽孢杆菌科和变形杆菌科、韦荣球菌属和罕见小球菌属在肝癌富集,尤其路德维希肠杆菌在肝癌组显著富集,上述菌群均可作为肝癌潜在的标记物;肝癌发生的因素甲胎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金属元素Cd是影响肝癌肠道微生物结构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Aghoram R, Cai P, Dickinson JA. Alpha-foetoprotein and/or liver ultrasonography for screen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9): CD002799.

Sartor RB. 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the enteric microflor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tibiotics,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J]. Gastroenterology, 2004, 126(6):1620-1633.

Cani PD, Amar J, Iglesias MA, et al. Metabolic endotoxemia initiates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2007, 56(7): 1761-1772.

Cani PD, Bibiloni R, Knauf C, et al. Changes in gut microbiota control metabolic endotoxemia-induced inflammation in high-fat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mice[J]. Diabetes, 2008, 57(6):1470-81.

Cheson BD, Dutcher BS. Managing malignancy-associated hyperuricemia with rasburicase. The journal of supportive oncology, 2005, 3(2):117-124.

Feng Q, Liang S, Jia H, et al. Gut microbiome development along the colorectal

Gao H, Lu Q, Liu X, et al. Application of H-1 NMR-based metabonomics in the study of metabolic profiling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liver cirrhosis[J]. Cancer Science, 2010, 100(4):782-785.

Wang Y, Ghoshal S, Ward M, et al. Chylomicrons promote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systemic dissemination of dietary antigen (Ovalbumin) in mice[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09, 4(12):90.

Gill SR, Pop M, Deboy RT, et al.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Human Distal Gut Microbiome[J]. Science, 2006, 312(5778):1355-1359.

Chatelier EL, Nielsen T, Qin J, et al. Richness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markers[J]. Nature, 2013, 500(7464):541-546.

Leblanc JG, Milani C, Giori GSD, et al. Bacteria as vitamin suppliers to their host: a gut microbiota perspective.[J]. Curr Opin Biotechnol, 2013, 24(2):160-168.

Montomoli J, Erichsen R, Norgaard M, et a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Denmark, 1998-2009[J].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11, 3 Suppl1.

Mohd-Taufek N, Cartwright D, Davies M, et al. Th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eight essential trace elements in human milk by ICP-MS[J]. Food Analytical Methods, 2016, 9(7):2068-2075.

O"Hara AM, Shanahan F. The gut flora as a forgotten organ[J]. Embo Reports, 2006, 7(7):688-693.

Oh J, Byrd AL, Deming C, et al. Biogeography and individuality shape function in the human skin metagenome.[J]. Nature, 2014, 514(7520):59-64.

Patel P, Mendall MA, Carrington D, et al. 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fection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 Bmj, 1995, 311(7007):711-714.

Qin N, YF, Li A,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liver cirrhosis[J]. Nature, 2014, 513(7516):59-64.

SaugstadOD. Hypoxanthine as a measurement of hypoxia. Pediatric Research, 1975, 9(4): 158.

Saulnier DM, RiehleK, Mistretta TA, et al.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signatur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2011, 141(5): 1782-1791.

Sun AS, Cederbaum AI. Oxidoreductase activities in normal rat liver, tumor-bearing rat liver, and hepatoma HC-252[J]. Cancer Research, 1980, 40(12):4677-4681.

Sunagawa S, Coelho LP, Chaffron S, et 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lobal ocean microbiome. Science, 2015,348(6237): 1261359.

Sutcliffe A, Hollins F, Gomez E, et al. Increas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4 expression mediates intrinsic airway smooth muscle hypercontractility in asthma[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1, 185(3):267-274.

Tan Y, Yin P, Tang L,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f stepwise hepatocarcinogenesis from the model rats to patients: potential biomarkers effective for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J].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mcp, 2012, 11(2):M111.010694.

Felius IDV, Akkermans LMA, Bosscha K, et al. Interdigestive small bowel motility and duode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experimental acute pancreatitis[J].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003, 15(3):267-276.

郭静.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研究[D]. 2015, 浙江大学.   

黄红莹. 双歧杆菌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1(8):701-702.

蒋伟, 黎满香, 林荣高,. 肠球菌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1, 32(5):94-98.

蒋秀全. 柠檬酸对肉鸡肠道pH值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现代畜牧科技, 2011(9):224-225.

金雅琼, 韩炜, 鲁洁, . 细胞色素C1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增殖作用的研究[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5(1).

景学芬, 王翠峰, 文荣. AMPK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0).

刘开朗, 王加启, 卜登攀, . 人体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9, 29(5):2589-2594.

李汛,高增法,严俊.肿瘤标志物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与研究进展[J].肝癌电子杂志,2014,1(03):41-45.

刘新彩.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联性的研究进展[J]. 新疆医学, 2016, 46(7):777-780.

史雅凝.鸡蛋膜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对肠道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D]. 2015, 江南大学.   

王明钊, 罗宜人, 王茂龙, .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及抗生素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2, 20(5):296-301.

魏晓. 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研究[D]. 20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徐洁. 四川地区不同年龄健康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D]. 2012,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徐淑霞, 杜文涛, 王晓雅, . 路德维希肠杆菌EM1对二氯喹啉酸和Cd2+复合污染的修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8):3159-3165.

叶雷, 闫亚丽, 陈庆森, .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 16(7):216-223.

 

支撑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177020067,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基因多样性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研究,2018/01-2021/1255万元,在研,主持


5 粉防己碱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影响的研究

研究背景: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但治疗效果欠佳,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6%。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胰腺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在肿瘤治疗的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从汉防己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双苄基四氢异喹啉生物碱(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具有抗炎、抗风湿、抗心律失常和免疫调节等作用。Tet能够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同时对结肠癌、肾癌均有抑制作用。但Tet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组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探讨Tet对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同时探讨其作用机制。

 

图:Tet的结构式

研究方法:

将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特定浓度Tet处理,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CCK-8实验方法检测Tet对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et对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TetCFPAC-1PANC-1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 法分别检测Tet干预CFPAC-1PANC-1细胞后,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

结果与讨论:

(1) CCK8实验: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浓度Tet24 h48 h72hCFPAC-1PANC-1细胞增殖均出现了抑制作用(1)随着Tet浓度的增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2) 克隆形成实验示: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随着Tet浓度的增加CFPAC-1PANC-1单个细胞形成的菌落数量急剧减少(23)

(3) 伤痕愈合实验示:

和对照组相比,随着Tet干预浓度的增加,我们发现 CFPAC-1PANC-1细胞在相同时间内迁移距离逐渐减少(45)

(4) Transwell实验示:

和对照组相比Tet干预后,随着Tet浓度增加CFPAC-1PANC-1细胞的透膜数明显少于对照组(67)

(5) Western Blot实验示:

和对照组相比,随着Tet干预浓度增加,CFPAC-1PANC-1细胞EMT的主要转录因子Snail1Twist表达均降低,同时主要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增加,而对应的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水平都显著降低(8)。同时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和对照组相比,Tet也能降低CFPAC-1PANC-1细胞中p-Smad2p-Smad3的表达(9)

 

1CC-8实验

 

23:平板克隆

 

 

45:伤口划痕

 

67Transwell

 

8Western Blot

 

9Western Blot

本课题组通过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实验组的细胞在细胞生存率和菌落形成数上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表明Tet能够抑制人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增殖。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同样的时间内其迁移的距离和侵袭穿过小室的细胞数,少于对照组,表明Tet抑制CFPAC-1PANC-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通过上述结果,表明Tet有抗人胰腺癌细胞的作用。众所周知,EMT参与很多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指的是上皮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失去极性和细胞间的黏附和紧密连接,从而使细胞获得了更强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抗凋亡的属性。在本次研究中,课题组又Western Blot实验证实了,在用Tet处理CFPAC-1PANC-1细胞后,EMT相关主要转录因子SnailTwist表达发生了下调,同时相应的指标蛋白发生了变化,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下降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上升,从而阻止了EMT的发生。这和Tet在其他肿瘤研究中相一致。此外有文献证实,经典的TGF-β通路也和EMT有关,具体为TGF-β先和细胞膜上的TpRⅡ型受体结合,使TpRⅠ型受体磷酸化,从而激动Smad2/3,随后和Smad4相结合,一起进入到细胞核,发挥作用。本课题组又用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在用Tet处理CFPAC-1PANC-1细胞p-Smad2p-Smad3的表达降低,表明Tet也通过消耗p-Smad2p-Smad3,来进一步阻止胰腺癌细胞EMT的过程,表现为Tet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Tet能够抑制人类胰腺癌CFPAC-1PANC-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其机制可能与Tet逆转Smad-EMT途径相关。此次研究为Tet可能作为胰腺癌患者的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Cancer Statistics, 2018;

[2] Natural products and drug discovery;

[3] Tetrandrine;

[4]Tetrandrine Inhibits Wnt/-Catenin Signaling and SuppressesTumor Growth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

[5] Tetrandrine inhibits theproliferation and cytokineproduction induced by IL-22in HaCaT cells;

[6] EMT, cell plasticity and metastasis;

[7]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phenomenon;

[8] EMT: 2016;

[9] A Transcriptional Program for Detecting TGFβ-induced EMT in Cancer;

[10]Smad-dependent and Smad-independentpathways in TGF-b family signaling;

[11]Tetramethylpyrazine inhibits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by downregulation of forkhead box M1;

[12]A SNAIL1-SMAD3/4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complex promotesTGF-β mediat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13]TGFβ stimulated re-epithelialisation is regulated by CTGF andRas/MEK/ERK signaling.

支撑课题

1. 两种不同血管入路的PD手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分析;

2. CDKN2ASFRP5甲基化突变激活Wnt通路的机制及其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3. SFRP5甲基化突变影响Wnt通路的机制及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6 胆管癌精准靶向治疗的研究

研究背景

 

1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指发生在胆管系统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是世界范围排名第二的原发性肝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其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2 根据文献统计,在亚洲地区胆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城市为泰国的孔敬市,排名第二的为我国江苏省的启东市。

 

 

3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对于治疗癌症等疑难病症有着悠久的历史。莪术,多年生草本植物,取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根茎干燥而成,其主要成分莪术醇被作为抗病毒及抗癌药收录于2010 年版《中国药典》。文献报导其在体外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如肝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然而其在胆管癌中的作用尚未有人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人胆管癌RBEHCCC-9810细胞株及临床胆管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对胆管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不同浓度莪术醇处理后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特征;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对照组及干预组的差异表达点,并利用MALDI-TOF/TOF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莪术醇抗胆管癌作用的潜在靶标CDKL3,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通过构建慢病毒介导的CDKL3-shRNA,观察CDKL3下调对RBE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IHCqRT-PCR验证CDKL3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讨论

(1) 莪术醇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475100µg/ml莪术醇处理48h后能显著抑制RBE9810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在100µg/ml具有最大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1.9%55.3%

 

(2) 莪术醇对胆管癌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575100µg/ml莪术醇处理48h后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升高,到100μg/ml分别达到了84.2%82.42%,对照组分别为70.97%56.14% B:75100µg/ml莪术醇处理48h后细胞的总凋亡率(Q2+Q4)随着药物浓度的加大而增多,到100μg/ml分别达到了38%34.9%(P<0.01)

(3) 莪术醇处理RBE细胞48h后的差异表达蛋白

 

6100µg/ml莪术醇处理RBE细胞48h后筛选出19个显著差异表达点,其中15个表达下调,4个表达上调。经MALDI-TOF/TOF 生物质谱成功鉴定了其中17个蛋白。

(4) CDKL3的临床相关性验证

 

7A:胆管癌组织中CDKL3 表达明显高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组织 B:在胆管癌患者中,有65%的患者癌组织CDKL3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CRBE细胞CDKL3表达丰度最高。

(5) 莪术醇处理RBE细胞后CDKL3的表达情况

 

875100µg/ml莪术醇处理RBE细胞48hCDKL3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均降低。

(6) 慢病毒成功转染 RBE 细胞

 

9RBE细胞转染病毒后CDKL3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表达均降低,表明转染成功。

(7) CDKL3基因沉默对RBE 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10CDKL3沉默抑制RBE细胞增殖能力 B:CDKL3沉默抑制RBE细胞迁移能力 C:CDKL3沉默抑制RBE细胞侵袭能力。

(8) CDKL3基因沉默对RBE 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

 

11CDKL3沉默后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升高,shCTRL组为84.26%shCDKL3组为91.33% B:CDKL3沉默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升高,shCTRL组为4.73%shCDKL3组为12.03%

结论

1. 莪术醇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通过将胆管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其凋亡。

2. 通过双向电泳实验筛选出莪术醇抗胆管癌作用的潜在靶标CDKL3,其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起到了促癌基因的作用。

3. 沉默CDKL3的表达能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通过将胆管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诱导其凋亡。CDKL3为莪术醇的有效靶点。

4. 莪术醇能通过下调CDKL3起到抗胆管癌的作用。

参考文献

Banales, J.M., Cardinale, V., Carpino, G., Marzioni, M., Andersen, J.B., Invernizzi, P., et al. (2016).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Cholangiocarcinoma: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Cholangiocarcinoma (ENS-CCA).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3(5), 261-280. doi: 10.1038/nrgastro.2016.51.

Dang, Y.Y., Li, X.C., Zhang, Q.W., Li, S.P., and Wang, Y.T. (2010).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ix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essential oil of Curcuma wenyujin using high-performance 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J Sep Sci 33(11), 1658-1664. doi: 10.1002/jssc.200900453.

Evan, G.I., and Vousden, K.H. (2001). Proliferation,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in cancer. Nature 411(6835), 342-348. doi: 10.1038/35077213.

Fulda, S. (2014). Targeting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 for cancer therapy: a double-edge sword? J Clin Oncol 32(28), 3190-3191. doi: 10.1200/jco.2014.56.8741.

Jaluria, P., Betenbaugh, M., Konstantopoulos, K., and Shiloach, J. (2007). Enhancement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various mammalian cell lines by gene insertion of a cyclin-dependent kinase homolog. BMC Biotechnol 7, 71. doi: 10.1186/1472-6750-7-71.

Lee, S.Y., and Cherqui, D. (2013).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cholangiocarcinoma. Semin Liver Dis 33(3), 248-261. doi: 10.1055/s-0033-1351784.

Lou, Y., Zhang, H., He, H., Peng, K., Kang, N., Wei, X., et al. (2010).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ase 1 metabolites of curcumol in rats. Drug MetabDispos 38(11), 2014-2022. doi: 10.1124/dmd.110.034215.

Maes, A., Menu, E., Veirman, K., Maes, K., VandErkerken, K., and De Bruyne, E. (2017).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ell cycle targeting in multiple myeloma. Oncotarget 8(52), 90501-90520. doi: 10.18632/oncotarget.18765.

Milewski, D., Pradhan, A., Wang, X., Cai, Y., Le, T., Turpin, B., et al. (2017). FoxF1 and FoxF2 transcription factors synergistically promote rhabdomyosarcoma carcinogenesis by repressing transcription of p21(Cip1) CDK inhibitor. Oncogene 36(6), 850-862. doi: 10.1038/onc.2016.254.

Ning, L., Ma, H., Jiang, Z., Chen, L., Li, L., Chen, Q., et al. (2016). Curcumol Suppresses Breast Cancer Cell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MMP-9 Via JNK1/2 and Akt-Dependent NF-kappaB Signaling Pathways. Integr Cancer Ther 15(2), 216-225. doi: 10.1177/1534735416642865.

Patel, T. (2001).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Hepatology 33(6), 1353-1357. doi: 10.1053/jhep.2001.25087.

Rahnemai-Azar, A.A., Weisbrod, A.B., Dillhoff, M., Schmidt, C., and Pawlik, T.M. (2017).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current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1(5), 439-449. doi: 10.1080/17474124.2017.1309290.

Rizvi, S., Khan, S.A., Hallemeier, C.L., Kelley, R.K., and Gores, G.J. (2017). Cholangiocarcinoma - evolving concep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Nat Rev Clin Oncol. doi: 10.1038/nrclinonc.2017.157.

Shin, H.R., Oh, J.K., Masuyer, E., Curado, M.P., Bouvard, V., Fang, Y., et al. (2010).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intra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focus on East and South-Eastern Asia.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11(5), 1159-1166.

Siegel, R.L., Miller, K.D., and Jemal, A. (2016). Cancer statistics, 2016. CA Cancer J Clin 66(1), 7-30. doi: 10.3322/caac.21332.

Tang, Q.L., Guo, J.Q., Wang, Q.Y., Lin, H.S., Yang, Z.P., Peng, T., et al. (2015). Curcumol induces apoptosis in SPC-A-1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cells and displays anti-neoplastic effects in tumor bearing mice.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16(6), 2307-2312.

Thompson, M.A., Stumph, J., Henrickson, S.E., Rosenwald, A., Wang, Q., Olson, S., et al. (2005).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and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nega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 Hum Pathol 36(5), 494-504. doi: 10.1016/j.humpath.2005.03.004.

Valle, J.W., Lamarca, A., Goyal, L., Barriuso, J., and Zhu, A.X. (2017). New Horizon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Biliary Tract Cancers. Cancer Discov 7(9), 943-962. doi: 10.1158/2159-8290.cd-17-0245.

Wang, D., Calabrese, E.J., Lian, B., Lin, Z., and Calabrese, V. (2017). Hormesis as a mechanis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rbal trea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Ther. doi: 10.1016/j.pharmthera.2017.10.013.

Wang, J., Huang, F., Bai, Z., Chi, B., Wu, J., and Chen, X. (2015). Curcumol Inhibits Growth and Induces Apopt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LoVo Cell Line via IGF-1R and p38 MAPK Pathway. Int J Mol Sci 16(8), 19851-19867. doi: 10.3390/ijms160819851.

Wang, J., Li, X.M., Bai, Z., Chi, B.X., Wei, Y., and Chen, X. (2018). Curcumo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in colon cancer cells v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kt/ GSK3beta/cyclin D1 pathway. J Ethnopharmacol 210, 1-9. doi: 10.1016/j.jep.2017.06.037.

Xia, Q., Zhao, K.J., Huang, Z.G., Zhang, P., Dong, T.T., Li, S.P., et al. (2005). Molecular genetic and chemical assessment of RhizomaCurcumae in China. J Agric Food Chem 53(15), 6019-6026. doi: 10.1021/jf0508495.

Yee, K.W., Moore, S.J., Midmer, M., Zanke, B.W., Tong, F., Hedley, D., et al. (2003). NKIAMRE, a novel conserved CDC2-related kinase with features of both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and cyclin-dependent kinases. BiochemBiophys Res Commun 308(4), 784-792.

Yin, G., Cheng, X., Tao, W., Dong, Y., Bian, Y., Zang, W., et al. (201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ple representative components in the herb pair Astragali Radix-CurcumaeRhizoma and its single herbs by UPLC-QQQ-MS. J Pharm Biomed Anal 148, 224-229. doi: 10.1016/j.jpba.2017.09.015.

Zheng, L., Meng, X., Li, X., Zhang, Y., Li, C., Xiang, C., et al. (2017). miR-125a-3p inhibits ERalpha transactivation and overrides tamoxifen resistance by targeting CDK3 i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Faseb j. doi: 10.1096/fj.201700461RR.

支撑课题

1.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项目(科发人函字(2015)90)

2.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GZK-2015-69)

3.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JR5RA273)


7 血浆microRNAs作为早期胃癌早期检测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研究背景: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较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有更好的5年生存率,然而,早期胃癌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困难,目前,除胃镜筛查外尚无有效的生物标记物用来检测早期胃癌的发生。本研究拟筛选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及良性胃炎(benign gastritisBG)中差异表达的miRNAs,以期为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新型标记物。

研究方法:

利用miRNA芯片筛选早期胃癌(EGC)、进展期胃癌(AGC)与良性胃炎(BG)30例患者血浆中差异mi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miRNAsRT-qPCR验证靶miRNAs在早期胃癌(EGC)、进展期胃癌(AGC)Hp阴性良性胃炎(Control-1)Hp阳性萎缩性胃炎(Control-2)122例患者血浆中的相对表达量,选择既可以区分胃癌病例(EGC+AGC)与阴性对照(Control-1+Control-2)、又可以区分早期胃癌与其余各组的共有的miRNAs构建得到可用于EGC早期检测的血浆miRNA预测诊断模型。

结果与讨论:

筛选实验3miRNA芯片表达谱中有117miRNAs存在差异表达、30种通过靶基因预测、14种入选靶miRNAs。验证实验RT-qPCR结果显示:Hp阴性良性胃炎(Control-1)Hp阳性萎缩性胃炎(Control-2)组间14种靶miRNAs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故合并为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 C)miR-1180-3pmiR-7641miR-425-5pmiR-122-5p联合可区分胃癌病例(EGC+AGC)与阴性对照组(AUC 0.799, 95%CI 0.691-0.908, P<0.001)miR-1180-3pmiR-425-5pmiR-122-5pmiR-24-3p联合可区分早期胃癌与阴性对照组(AUC 0.829, 95%CI 0.657-1.000, P=0.001);早期胃癌组miR-24-3p低于进展期胃癌组(AUC 0.782,95%CI 0.571 - 0.993, P=0.029)miR-4632-5p显著高于进展期胃癌组(AUC 0.791,95%CI 0.574 - 1.000, P=0.024)

结论:

循环血浆miR-1180-3pmiR-425-5pmiR-122-5pmiR-24-3pmiR-4632-5p的异常表达可做为早期胃癌(EGC)预测诊断新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组合,可结合胃镜检查发现更多的早期胃癌,有助于早期胃癌筛查策略的优化,但这需要更大规模的人群验证。

参考文献: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5.CA Cancer J Clin. 2015; 65:5–29.doi.org/10.3322/caac.21254.

Torre LA, Bray F,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2. CA Cancer JClin. 2015; 65:87–108. doi.org/10.3322/caac.21262.

Yuqin Liu, Xiaodong Zhang, Lili Chen, 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Gansu province, 2012.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6, Jun;28(3):301-10. doi: 10.21147/j.issn.1000-9604.2016.03.04.

Yang Z, Zeng H, Xia R, et al. Annual cost of illness of stomach and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 multi-center study.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8, Aug;30(4):439-448. doi: 10.21147/j.issn.1000-9604.2018.04.07.

Tsujiura M, Ichikawa D, Konishi H, et al.Liquid biopsy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cell-free nucleic acid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Mar 28;20(12):3265-86. doi: 10.3748/wjg.v20.i12.3265.

Cheng G. Circulating miRNAs: roles in cance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herapy. Adv Drug Deliv Rev. 2014; doi: 10.1016/j.addr.2014.09.001.

H. Schwarzenbach, N. Nishida, G.A. Calin, 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circulating cell-free microRNAs in cancer. Nat Rev Clin Oncol. 2014; doi: 10.1038/nrclinonc.2014.5.

Li X, Luo F, Li Q,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ew aberrantly expressed miRNA in intestinal-type gastric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ncol Rep. 2011;doi:10.3892/or.2011.1437.

Ming-Ming Tsai, Chia-Siu Wang, Chung-Ying Tsai, et al. Circulating microRNA-196a/b are novel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 Eur J Cancer. 2016;doi: 10.1016/j.ejca.2016.05.007.

Fang Y, Shen H, Li H, et al. miR-106a confers cisplatin resistance by regulating PTEN/Akt pathway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013;doi: 10.1093/abbs/gmt106.

Zhou X, Zhu W, Li H,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a plasma microRNA signature in gastric cancer: a microRNA expression analysis. Sci Rep. 2015;doi: 10.1038/srep11251.

Jiang Z, Guo J, Xiao B,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miR-421 i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association. J Gastroenterol. 2010;  doi: 10.1007/s00535-009-0135-6.

Fehmida Bibi, Muhammad Naseer, Sana Akhtar Alvi, et al. MicroRNA analysi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from Saudi Arabian population. BMC Genomics, 2016; DOI:10.1186/s12864-016-3090-7.

Li C, Li JF, Cai Q, et al. MiRNA-199a-3p: A potential circulating diagnostic biomarke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J Surg Oncol. 2013 Aug;108(2):89-92. doi: 10.1002/jso.23358. Epub 2013 Jun 3.

Matsuzaki J, Ochiya T.Circulating microRNAs an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potential cancer bioma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Int J Clin Oncol. 2017 Feb 27. doi: 10.1007/s10147-017-1104-3.

Zhang Z, Li Y, Fan L, et al. microRNA-425-5p is upregulated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and contributes to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vitro and in vivo.Exp Ther Med. 2015 May;9(5):1617-1622. Epub 2015 Feb 25.

Zhang Z, Wen M, Guo J, et al. Clinical value of miR-425-5p dete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gastric cancer.Pathol Res Pract. 2017 Aug;213(8):929-937. doi: 10.1016/j.prp.2017.05.009. Epub 2017 May 31.

Yan YF, Gong FM, Wang BS, et al. MiR-425-5p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via modulation of CYLD in gastric cancer.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7 May;21(9):2130-2136.

Chen Z, Ju H, Yu S, et al. Prader-Willi region non-protein coding RNA 1 suppressed gastric cancer growth as 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of miR-425-5p.Clin Sci (Lond). 2018 May 23;132(9):1003-1019. doi: 10.1042/CS20171588. Print 2018 May 23.

Xu X, Gao F, Wang J, et al. MiR-122-5p inhibits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 gastric cancer by down-regulating DUSP4.Cancer Biol Ther. 2018 May 4; 19(5):427-435. doi: 10.1080/15384047.2018.1423925. Epub 2018 Mar 6.

Pei ZJ, Zhang ZG, Hu AX, et al. miR-122-5p inhibits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by targeting MYC in gastric cancer cells.Pharmazie. 2017 Jun 1; 72(6):344-347. doi: 10.1691/ph.2017.6404.

Li Q, Wang N, Wei H, et al. miR-24-3p Regulates Progression of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and Suppresses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veness of N87 Via Peroxiredoxin 6.Dig Dis Sci. 2016 Dec;61(12):3486-3497. Epub 2016 Oct 14.

支撑课题:

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zdsyskfkt-201704,早期胃癌血浆外泌体miRNA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GSWSKY2017-26),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治及早癌标记物筛选。


8 质谱流式细胞技术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研究背景: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发病原因不明且疾病异质性很高,AIH的诊断较为复杂,需要结合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生化指标、血清自身抗体和肝脏组织学表现等,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分析对于理解免疫介导的疾病过程非常重要。免疫表型技术的发展,如质谱流式细胞术,已经引入了前所未有的细胞亚群分析模式。在一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利用质谱流式细胞术通过33个分子标记物识别出了多个细胞亚群,这些细胞亚群可以将cGVHD患者与无cGVHD患者区分开来。利用金属标签抗体,通过质谱流式细胞能够全面地分析患者免疫系统的表型和功能细节,有望增强和加速AIH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和功能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研究方法:

(1) 采用金属标签抗体(CD45用来标记淋巴细胞;CD3CD4CD8用来识别T细胞亚群、CD4+T细胞亚群和CD8+T细胞亚群;CD20用来识别B细胞亚群;CD3CD16CD56用来识别NK细胞亚群;CD4CD25CD127用来识别Treg细胞亚群)分别对AIH患者、乙肝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进行标记处理,利用质谱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样本中CD4+T,CD8+T,B细胞,NK细胞及Treg细胞各亚群的表达水平。

(2) 通过Cytobank平台(针对高维流式数据)上的SPADEviSNE分析方法分别对质谱流式细胞仪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各样本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谱,进一步找出能识别AIH的细胞亚群。

 

1:研究方法流程图

预期结果:

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分析是理解免疫介导的疾病过程的一个吸引人的策略,免疫表型技术能够全面地分析患者免疫系统的表型和功能细节,有望增强和加速AIH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和功能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因此,AIH的未来诊断可能涉及外周血更广泛的免疫表型分析。

AIH作为一种免疫介导的肝脏疾病,主要由T淋巴细胞驱动,而B淋巴细胞也参与了其免疫病理过程。一般来说,急性发作的AIH是由先天免疫应答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和先天淋巴细胞驱动的。慢性活动性AIH的特征在于对肝细胞的效应CD4+CD8+T细胞免疫应答。由表面标记CD4+CD25highCD127low定义的调节性T细胞(Tregs)代表一种促进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并维持免疫系统稳态的细胞类型,且许多研究表明TregAI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2:质谱流式检测原理

质谱流式细胞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流式和质谱技术整合,允许同时检测超过40个不同的标记分子,而不需要光谱补偿。由于细胞过程的多个方面可以同时评估或量化的优点,质谱流式细胞术可以捕获足以识别样品中的主要细胞亚群的多维信息。Bendall等人的研究通过测定13种细胞表面标志物和18种细胞内信号标志物,发现质谱流式细胞术在分析人类免疫系统方面的巨大潜力,即人类骨髓可分为30个细胞亚群。

 

3Bendall等通过质谱流式技术将正常人骨髓样品分为30个细胞亚群

在一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利用质谱流式细胞术通过33个分子标记物识别出了多个细胞亚群,这些细胞亚群可以将cGVHD患者与无cGVHD患者区分开来。

 

4cGVHD患者与无cGVHD患者样本的质谱流式分析差异

因此,可以利用质谱流式细胞技术,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T,CD8+T,B细胞,NK细胞及Treg细胞等各亚群的表达量,进一步通过质谱流式细胞技术特有的降维(viSNE)和聚类(SPADE)分析方法,获得AIH患者整个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识别与AIH患者相关的细胞亚群表型特征,用于AIH疾病的诊断。

 

5AIH患者、乙肝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样本质谱流式预期结果图示

参考文献:

[1] Than NN, Jeffery HC, Oo YH. Autoimmune Hepatitis: Progress from Global Immunosuppression to Personalised Regulatory T Cell Therapy. Ca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2016:12.

[2] Oo Y. H., Adams D. H. Regulatory T cells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 what happens in the liver stays in the liver.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4;61(5):973–975.  

[3] Oo Y. H., Hubscher S. G., Adams D. H. Autoimmune hepatitis: new paradigms i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2010; 4(2): 475–493.

[4] Tao JH, Cheng M, Tang JP, et al. Foxp3, Regulatory T Cell,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Inflammation. 2017; 40(1):328-339.

[5] Longhi MS, Ma Y, Mitry RR, et al. Effect of CD4+ CD25+ regulatory T-cells on CD8 T-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J Autoimmun. 2005; 25(1):63-71.

[6] Longhi MS, Hussain MJ, Mitry RR, et al. Functional study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health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 J Immunol. 2006; 176(7): 4484-4491. 

[7] Ferri S, Longhi MS, De Molo C, et al. A multifaceted imbalance of T cells with regulatory function characterizes type 1 autoimmune hepatitis. Hepatology. 2010;52(3):999-1007.

[8] Peiseler M, Sebode M, Franke B, et al.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are fully functional and not reduced in frequency. J Hepatol, 2012; 57 (1):125-132.

[22] Ermann J, Rao DA, Teslovich NC, et al. Immune cell profiling to guide therapeutic decisions in rheumatic diseases. Nat Rev Rheumatol. 2015;11(9):541-551.

[9] Simoni Y, Chng MHY, Li S, et al. Mass cytometry: a powerful tool for dissecting the immune landscape. Curr Opin Immunol. 2018; 51:187-196.

[10] Spitzer MH, Nolan GP. Mass Cytometry: Single Cells, Many Features. Cell. 2016;165(4):780-791.

[11] Bendall SC, Simonds EF, Qiu P, et al. Single-Cell Mass Cytometry of Differential Immune and Drug Responses Across a Human Hematopoietic Continuum. Science. 2011; 332(6030):677–678.

[12] Stikvoort A, Chen Y, Rådestad E, et al. Combining Flow and Mass Cytometry in the Search for Biomarkers in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Front Immunol. 2017;8:717.


9 肝细胞镉染毒的电镜超微结构和元素能谱研究

研究背景:

肝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其对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元素的响应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镉(Cd)是一种环境影响力大的重金属元素,水源或者土壤中的镉污染是环境问题凸显的标志之一,而由此产生的镉的肝毒性机制尤其受到重视。厘清肝细胞镉中毒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有助于该环境医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而本部分主要的工作是为相关研究提供形态学和谱学方面的辅助研究。

在肝细胞镉染毒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找到直接的元素影响细胞形态的佐证,如果能够理解细胞形态变化的根源是否来源于重金属镉(Cd)的作用,另外考虑到细胞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更加直接和直观地找到镉这种金属元素影响肝细胞功能的线索。如果继续深入到微观尺度,即在亚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下,表征细胞器结构的损伤和重金属镉存在之间的空间关系,那么势必会对理解肝细胞镉染毒的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型高分辨电镜技术满足了微观纳米尺度下的细胞表征要求,同时结合了元素的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使得表征和分析细胞器某一位点的结构演化和元素存在成为可能。然而要真正地利用这种先进的电子显微术研究肝细胞镉染毒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制样方案,并且重视样本的取材过程的严格把控。

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纳米尺度下肝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和镉元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理解细胞中镉的命运和镉的肝细胞毒性。

 

从肝组织出发,研究肝实质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变化和镉染毒之间的关系,在纳米尺度下把控元素分布,是本研究的初衷,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受到关注。Kawahara, A等的研究证明肿胀的线粒体内部的颗粒状物质的电镜X射线能谱中的镉的峰说明了细胞镉中毒的状态(Kawahara, A.; Yoshizuka, M.; Hirano, T.; Ohsato, K.-i.; Fujimoto, S.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1990, 53, 180),然而,由于电镜生物医学样本的化学制样所引入的重金属的影响是一个问题。E. O. Oĝuz(E. O. Oĝuz, et al.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115 (2), 127-135 (2007))等研究了镉和铜两种元素对胎儿大鼠的肝组织的细胞结构的影响,发现了平滑内质网的肿胀,核膜的破坏,线粒体基质的衬度增大,细胞质中糖原的分布,以及线粒体结构退化,多聚核糖体数目的增多的状态。M. Eşrefogˇlu(M. Eşrefogˇlu,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oxicologic Pathology 58 (5), 367-374 (2007))D. Fanni(D. Fanni, et al.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1 (33), 3768-3774 (2014))等同样利用电镜研究了不同金属的肝组织的毒性,通过超微结构表征细胞的细节,指出了肝细胞坏死,质膜瓦解,细胞外空间散布了退化细胞器的碎片和液泡,细胞核的解体和溶解的现象以及粗面内质网的膨胀,线粒体的退化,液泡和溶酶体的增多的现象和氧化应激等机制相关。Zierold, K等发展了制样技术(Zierold, K.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1997, 144, 70),指出了能量色散X射线微量分析能够同时测量超薄冷冻切片中的单个细胞或者细胞中组成的电解质离子的元素成分,在细胞培养基中冷冻固定的细胞,然后进行冷冻切片,用这样的样本来确定反映细胞功能状态的电解质离子的分布。另外,Venter, C等的电镜的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呈现出了肝组织肝细胞中的镉的分布图,然而相比于电镜X射线能谱,能量损失谱对于重金属元素的信号不敏感(Venter, C.; Oberholzer, H. M.; Taute, H.; Cummings, F. R.; Bester, M.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15, 50, 830)。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透射电镜和扫描透射电镜下的X射线能量色散谱对于研究细胞中的重金属,比如镉的分布是理想方法;实验中镉的作用量对于镉信号能否探测到是重要的;制样方法需要改进,化学固定引入的外部元素污染需要考虑到。这些在本研究中有所体现。

研究方法:

本部分的研究方法如下图所示,取材的组织标本和制样过程均严格按照电镜超微结构研究要求进行。

 

(1) 取材的固定

将麻醉动物钉在冰台上,在用锋利的刀剪暴露取材部位肝脏,用刀剪准确平稳地取下一块组织,大小约为10×10×5 mm3,然后迅速进行后续固定:用镊子夹住组织块,在小烧杯的漂洗液内涤荡以洗去血液,之后将组织块放入装有固定液的平皿内,确保组织块刚好浸入液面以下,用新双面刀片,使刀片垂直于平皿底面,向组织下压刀刃,切出长条,再切方块,大小为0.5~1 mm3,再用牙签尖端挑起组织块,放进冷却的盛有固定液的称量小瓶,迅速放入4度冰箱保存过夜,最后用PBS漂洗三次,4度冰箱保存待用。

(2) 电镜组织切片样品制备

固定脱水和树脂包埋(仪器:微波组织处理机Leica EM AMW):对前固定的组织进行后固定,即用1%的锇酸(OsO4)4度固定1 h,然后用去离子水常温清洗3次,每次15分钟。之后进行常温脱水过程,依次进行如下步骤:乙醇溶液梯度脱水(30%, 50%, 70%, 90%) 各浓度分别1次,每次15 min100%乙醇(脱水)2次,每次15 min1:1丙酮、乙醇溶液脱乙醇,1次,15 min100%丙酮脱乙醇,2次,每次15 min1:2 树脂、丙酮溶液脱丙酮,1次,3h2:1 树脂、丙酮溶液脱丙酮,1次,3 h;纯树脂脱丙酮,2次,每次3 h。然后在60°C烘箱内进行充分包埋约48 h以上。之后对样品进行修块(精研一体机Leica EM TXP),并利用玻璃刀(制刀机Leica EM KMR3, 加热器Leica EM MP)进行超薄切片(冷冻超薄切片机Leica EM UC7/FC7),样本厚度约为70~100 nm,用电镜普通微栅铜网碳支持膜(200目,北京中兴百瑞电镜耗材公司)捞取切片后在40度下干燥。最后用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对样本染色(染色机Leica EM AC20)

(3) 电镜超微结构表征和元素能谱获取

利用热场发射高分辨率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镜(FEI Tecnai G2 F30, 发射电压120 kV)和生物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FEI Tecnai G2 Spirit Bio-TWIN, 发射电压120 kV)的透射明场像(BF TEM)和高分辨透射像(HRTEM)表征切片样品,对微米区域的细胞位置进行元素能量色散谱的获取(TEM EDX),用Gatan DigitalMicrograph软件和FEI TIA软件分析电镜图片和谱数据。

(4) 电镜表征选择的实验组为:空白对照组(S1)和氯化镉干预计量为1.25 mg/kg的实验组的大鼠(S2)

结果与讨论:

(1) 超微结构表征

 

1:空白对照组的肝细胞电镜超微结构表征(2900x)

从空白对照组的电镜超微结构表征结果(1)可以看出,肝细胞中的胶原纤维存在于细胞质中,高尔基体清晰可辨,细胞核双层膜和核孔结构保持,线粒体双层膜和线粒体嵴结构没有变化,粗面内质网基本完整,另外,染色质分散。这些表征证明,空白对照组的肝细胞基本保持了正常结构。

 

2:实验组(CdCl2灌胃剂量为1.25mg/kg)的肝细胞电镜超微结构表征(2900x)

而对于实验组,即CdCl2的灌胃剂量为1.25 mg/kg的组织中肝细胞,从电镜超微结构的结果可以发现,细胞器的膜结构有所瓦解,线粒体的高衬度说明了这一点,线粒体原有的双层膜和线粒体嵴不复存在,核膜结构同样受到严重破坏。同时,细胞质中出现了空泡化结构,胞质中的未知结构增多,证明了其中的代谢物的产生或者细胞器结构的进一步瓦解过程的发生发展。线粒体中同样有可能出现内含物的增多和线粒体肿胀现象,伴随着细胞器结构的破坏和缺失。另外,可观察到内质网扩张明显,无规则的染色质发生边集。这些结构变化都是CdCl2注射干预的间接证据。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胶原纤维结构的保持。

(2) 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中重金属元素的电镜能谱

 

3:实验组(CdCl2灌胃剂量为1.25mg/kg)的肝细胞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中重金属元素的电镜能谱

 

3是实验组(CdCl2灌胃剂量为1.25mg/kg)的肝细胞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中重金属元素的电镜能谱结果,所用的电子束束斑大小约为500 nm。这是本研究对这种方法的尝试,对于肿胀的线粒体,可以在其大小范围内探测到微弱的Cd信号,然而,并非所有肿胀的线粒体位置处都能得到Cd峰强度一致的信号,这说明该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将在下一部分讨论中作出说明。

(3) 不同细胞器的Cd电镜能谱测试

 

4:实验组(CdCl2腹腔注射剂量为1mg/kg)的肝细胞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中重金属元素的电镜能谱,这里主要关注胶原纤维处的较强的Cd峰信号

4是不同细胞器的Cd电镜能谱测试,可以看出胶原纤维中C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细胞结构,这也许能够为研究Cd在肝细胞中的输运路径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电镜能谱的数据是否会受到样本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这一点也将在讨论部分做出说明。

本实验中取材一共得到8组,然而,只有实验组1.25 mg/kg的电镜样本得到了较好的超微结构数据和电镜能谱图,其他的样本抽选做样后未得到较理想数据,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Cd这种重金属元素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肝组织中细胞的过程中存在输运的不均一不可重复性,导致了实验组中Cd在微观组织不同部位的不一致性。之后的实验将考虑这一潜在因素造成的影响,改进实验设计。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可以看出,Cd会导致细胞器结构的变化,包括细胞中膜结构的瓦解,细胞器的内部结构的破坏,而且发生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器内含物出现等变化,这些都是Cd作用于细胞结构蛋白后导致的细胞代谢失调引起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找到诸如氧化应激和Cd对细胞的作用的结构佐证,目前的结果无法直接说明这一点。本研究中初步探索了重金属元素Cd在细胞中的定位的证明的问题,利用高分辨率电镜的纳米尺度的电子束和元素X射线能谱探测技术,可以在相关单个细胞器位置探测到Cd峰,这说明Cd确实和细胞器发生了相互作用,进入了细胞器中。然而,并非在所有受损细胞器或胞质处都能探测到Cd峰,其原因有二,首先,Cd进入组织细胞的路径的不均一性导致了不同位置处的Cd含量差别出现,低含量Cd的位置很难通过TEM-EDX技术得到信号,其次,电子束的穿透深度较大可到微米量级,对于超薄切片样品,会出现背景信号,比如来自电镜支持网的较强的信号,这就会使得原本较弱的Cd信号无法出现。参考之前的相关报道,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的污染也需要考虑,不过本实验中的制样设备均采取了严格的洁净条件,未引入Cd元素的染液,所以可以确定TEM-EDX中的Cd信号是来源于注入的Cd。关于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进,首先是进一步在取材的时候保证位置准确,另外就是超薄切片中TEM-EDX的电子束最佳位置的确定。

结论:

本研究中证明了Cd导致的肝组织中实质细胞的纳米尺度下的细胞器结构的破坏和变化,探索了TEM-EDX的技术探测和定位Cd元素的方法,证明了Cd在细胞器中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包括,改进TEM/STEM-XEDS的超薄切片样品的制备方案;关注镉中毒的病理学结果,指导电镜研究;精确地获得培养细胞中镉的STEM-XEDS能谱分布图,从而揭示细胞器超微结构演变和镉元素布局之间的关系;探索重金属暴露问题中,砷、铅、镉元素的协同作用以及硒的保护作用在超微结构和X射线谱学中的微观体现。

支撑课题:

(1)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ldyyyn2017-23):肝细胞镉中毒现象的先进电子显微学研究

(2) 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17:肝细胞镉染毒的高分辨率空间结构电子显微研究


10 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与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的构建

研究背景:

甘肃省胃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全省的胃癌和食管癌发病率分别为55.25/10万和20.49/10万,居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分别为36.94/10万和13.16/10万,居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3]。胃癌预后和临床进展密切相关,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但是目前,全省除了高发区以外,无覆盖全省的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并且除11个肿瘤登记点外,也无覆盖全省的上消化道肿瘤数据直报系统。

因此,本研究将首先在全省建立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与MDT远程智慧共享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施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最终提高县市级医院内镜医生的诊断水平,进而提高上消化道早癌的早诊率和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生存率目的。

研究方法:

(1) 本研究首先建立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系统及远程医疗MDT平台,技术路线图详见图1

(2) 在建立好的平台的基础上实施早癌筛查项目,先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的讲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健康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分为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非高危人群退出,其胃癌发生的资料通过肿瘤登记机构获得,高危人群进行碳十三呼气试验、胃镜和静脉采血,胃镜有异常者进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采集的血液标本进入生物样本库,为将来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1:平台建设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讨论:

20167月以来,截止201811月,本课题组已顺利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建立了48个项目点,每个项目点均进行手把手内镜培训、上消化道早癌和病理知识讲座,共行内镜精查2999例,共发现癌症120(4%),其中胃癌97(早期70例,进展期26例,残胃癌1), 食管癌19(早期12例,进展期7),贲门癌4(早期0例,进展期4), 早癌检出率68.33%(82/120),共收集血液标本1151例,组织标本300例。

20181月至201811月,共在全省31个县/区开展项目,其中15个县/区是今年新开展的项目点。2018年共行胃镜精查1481例,发现癌症48(胃癌40,食管癌7,贲门癌1),癌症检出率3.24% 。其中早期癌症37(胃癌31例,食管癌6),早期检出率77.1%,共收集血液标本784例,组织标本175例。

 

2: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点(2016.07-2018.11)


11 甘肃省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指导下,针对西北地区以恶性肿瘤、终末期肝病等为主的重大慢性疾病的高发生率、高死亡率的特征,探索以区域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为基础,搭建服务区域医疗卫生科技工作全局的支撑性科技条件平台,为促进居民健康、控制重大疾病以及推动相关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

样本资源库内容包括:疾病石蜡包埋组织库、新鲜组织库、体液标本库、疾病临床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物标本采集技术规范及数据库建立指南》,这是整个资源库的建设指导文件,全面推进奠定了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基础。内容包括:技术标准和标准化操作指南、伦理、法律和法规、生物样本采集和保存操作指南实施细则、采集的生物样本种类、生物样本的贮存和加工、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数据管理、生物样本采集SOPs(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手册,其中SOP程序13个、标准化信息管理3个、标准控制程序2个、标准化操作27个、标准化质量控制10个。

样本资源库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标本库的电子化管理系统,自2016引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规范化管理的MSI冻存管理软件系统,资源库目前拥有国内领先、完备的样本保存设备,包括:大型冻存管理软件、温度监控管理系统、无线数据采集模块、实验室低温标签制作套装、Taylor-Wharton大容量气相液氮罐, THERMOREVCO 超低温冰箱,血液分装低温操作台、组织分装低温操作台、高速低温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等,使得标本库冻存与信息管理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

 

 

2017417日,标本库成功通过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审批,获得批件:

 

截止201812月,从医院收集的血液标本340例,组织标本337例。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截止201812月,共收集血液标本1151例,组织标本300例。


12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超敏乙肝/丙肝病毒核酸定量工作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近两年兴起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分析孕妇外周血血浆中胎儿游离DNA,准确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的一种检测手段。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胎儿游离DNA检测通过半导体高通量测序技术有效的将无创性和准确率相结合,在保证孕妇和胎儿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能达到99%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实验室20181月至12月共检测627例标本,131821三条染色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他染色体异常2例,据后期追踪调查,结果均无误。未来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同时将继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

肝炎病毒核酸定量超敏试剂最低检测限为(乙肝:10IU/mL,丙肝30IU/mL),精准度均高于传统定量试剂(乙肝:500IU/mL,丙肝:1000IU/mL);定量区间为(乙肝:30IU-108IU/mL,丙肝:50IU/mL-108IU/mL),最大限度覆盖所有样本,使定量更精确,同国家标准品保持一致的线性关系。2018年乙肝/丙肝病毒核酸定量检测累计完成乙肝标本2146例,丙肝标本456例,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PCR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及时对可疑结果进行复检,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实验室现有兼职及流动研究人员48名。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7名,固定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博士生导师1人。2018 年度培养在读博士8名,在读硕士20名,毕业博士1名,毕业硕士22名。固定人员平均年龄 36.48 岁,博士占 56.5%,硕士以上占 100%。实验室人员中,目前科室现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3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1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委员1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学组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关村(泛亚)消化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1人,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中西医专业委员会普外分会副会长1人,委员1人,国家卫计委《包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专家组成员1人,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2人;甘肃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1人,甘肃省地方病诊断专家组寄生虫病诊断小组组长1人、甘肃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外科治疗专家技术指导小组专家6人。


三、学术交流和开放活动

科室注重与国外及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已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瑞典延雪萍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宾西法尼亚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秋田大学、日本鸟取大、日本葛西昌医会医院等国际知名医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山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学同济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的伙伴关系。并在医学形态学方面与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建立科研合作、在细胞力学方面与兰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立科研合作、在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面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建立合作、在流行病学方面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省医学科学院建立合作、在干细胞治疗良性病方面与国家干细胞库建立合作。同时,积极支持地县级医院的发展,为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 国际、国内合作

(1) 甘肃省庆阳地区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环县人民医院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正式启动

2018117日上午8时,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环县人民医院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签约仪式在环县人民医院学术厅正式开幕。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党委副书记、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杨永秀,副院长周文策、刘健、王文己,兰大一院东岗院区副院长候小明,及相关专家和医护人员参加活动。庆阳市环县副县长肖玉川、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正峰、环县人民医院院长毛富吉、中医院院长董志平,合水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建平参加会议。 

 

签约仪式由庆阳市环县副县长肖玉川主持,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正峰对由李汛带领的兰大一院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和相关科室人员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环县人民医院院长毛富吉对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进展情况做了详实的汇报,李汛对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环县人民医院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的现实意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事宜做了重要讲话。随后,兰大一院院长李汛与环县人民医院院长毛富吉签署了“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协议并进行了授牌仪式,与合水县医院院长刘建平、环县中医院院长董治军分别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协议。

本次甘肃省庆阳地区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共计完成健康因素调查问卷151份、胃镜检查158例、肠镜检查12例、发现早期胃癌3例、进展期胃癌3例、早期直肠癌1例。上消化道早癌筛查与学术讲座、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同时启动与实施,加强了基层医院与兰大一院的合作,收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赞誉与好评。

(2)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2018兰州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专家研讨会暨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国家计划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和全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切实做好现阶段我国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8212-13日,兰大一院成功举办“2018兰州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专家研讨会暨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国家计划”。此次会议是一次由国内内镜领域顶级专家汇聚交流的盛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处长马旭东,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郭玉芬,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李玉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应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会长李兆申,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军医科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金震东等30位国内著名消化内镜领域专家莅临本次大会。

研讨会上,李兆申院士做了题为“以问题为导向,集聚优势力量,谋划我国消化道三大癌症诊治战略”的报告。他从美国癌症防治的20年经验总结出病因预防、筛查、质控和推广的重要性,提出“消化内镜体检”的新理念,牵头制定了我国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三部早癌筛查指南,认为积极开展普查,内镜是关键。 

 

李汛院长介绍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及远程医疗共享平台”的工作进展、经验和计划。他指出,甘肃省为全国乃至全球上消化道癌高发地区,省内医疗资源也很不平衡,兰州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而其它地区,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区医疗资源却相当稀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作为甘肃省集医疗、教学、科研及康复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整合了WHO国际癌症研究署和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消化道早癌研究项目,以上消化道内镜远程诊疗为核心建立了互联网+内镜大数据信息系统与远程医疗共享平台,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集成各类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提供音视频会诊、MDT(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专科诊断、视频教学、手术示教、患者随访与服务、临床数据共享、移动会诊、数据统计等功能,以“惠民、共享、智慧、实效”为建设理念,从而全面提升甘肃省基层医疗机构上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水平及综合服务能力。 

 

此次会议在与会专家的通力协作下,确定了我国早期食管癌筛查诊治、早期胃癌筛查流程、早期结肠癌筛查流程等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筛查与诊治方案,这一方案的确定将对我国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早期消化道肿瘤筛查的的规范化,与会专家也针对消化道早诊早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推动我国消化系统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鹭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827日至9日,应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邀请,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鹭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

 

 

 

27日下午,谢鹭教授抵达兰州,不辞旅途劳累,于当天19:30时在外科楼三楼第三会议室开展了关于生物信息学与临床科研相关方面的讲座,内容围绕着谢鹭教授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项目和发表的成果,就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场反响强烈,引起了医生的广泛讨论和积极提问。 

8日早上,谢鹭教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迎梅教授、侯岁稳教授、程博教授和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记增教授对院内即将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书进行了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对我们完善项目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8日下午14:30,谢鹭教授面向全院职工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营养楼学术报告厅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应用于医学基础与临床的讲座,介绍了常用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分析软件,同时以自己中心发表的文章为例,详细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方面的应用,并耐心解答了我院职工提出的诸多相关生物信息学问题。 

9日上午8:30,谢鹭教授、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医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李克生教授、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静萍教授和大气科学学院陈强教授参加了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的分会场,在现场听取了实验室目前所开展的项目报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对我们目前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对日后多个方面进行合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

(4) 兰大一院举办第27ERCP“手把手培训班

201836日至9日,“第27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在兰大一院成功举办。本次学习班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兰大一院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兰州大学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甘肃省肝胆胰外科研究所联合主办,普外二科、普外五科、特需外科和东岗院区普外科等单位联合承办。 

 

 

应兰大一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内镜外科副组长李汛教授的邀请,亚太ERCP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ERCP学组组长、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主任麻树人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冀明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ERCP学组副组长、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李文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ERCP学组副组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冰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ERCP专家以及省内专家到会进行教学培训。 

 

本次学习班“手把手”培训学员9名,分别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第一医院、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医院、定西市第二医院、嘉峪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内外医院。 

 

专家会同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副院长周文策、特需外科主任孟文勃、普外五科主任张磊、普外二科朱克祥、东岗院区普外科朱晓亮等多名内镜专家,以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异位ERCP治疗策略、外科ERCP的进展与培训、小儿ERCP诊疗、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处理、ERCP困难插管经验分享及答疑、内镜技术治疗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应用、ERCP困难插管、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等主题为学员进行了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12场精彩的讲座,器械专项讲解了2场,学员还准备了典型疑难病例4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和专家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学习班创新性的采用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最新的ERCP手术难度分型方法,根据学员以往ERCP操作经验,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手把手’培训,各位专家为学员进行了28ERCP诊疗技术操作的“手把手”培训,采用声像同步传播的方式,将操作现场视频及声音同步传送到学习班现场,操作专家与现场的专家及学员进行了直接交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培训结束经考核后为培训合格学员颁授了培训证书。

(5) 美国、加拿大纳米材料学、物理学与医学交叉研究专家团来院交流访问

201843日,应兰州大学安排,我院院长李汛教授邀请,美国、加拿大纳米材料学、物理学与医学交叉研究专家团到我院进行交流访问。 

美国、加拿大纳米材料学、物理学与医学交叉研究专家团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科学院士TSUN-KONG SHAM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光学光谱学和显微镜实验室主任Felicia S. Manciu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校区Wei Chen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Naomi Matsuura教授、美国鲍灵格林州立大学Farida Selim教授组成。 

 

访问期间,美国、加拿大专家赴兰州大学交流座谈。校长严纯华、副校长潘保田等领导出席座谈。严纯华在讲话中强调,希望兰大一院与学校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多个学科继续深化交叉研究与合作,加强与国外专家及团队的交流,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助力,推动医学研究、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快速的发展。 

 

在我院交流访问期间,李汛院长与专家团亲切座谈。专家们先后就无标记物检测技术在乳腺癌早期精准诊断、不同疾病神经递质变化研究及癌细胞和组织生物成像分析,微泡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超声影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治疗,单线态氧用于癌症治疗,正电离子在癌症检测与治疗及药物输送纳米材料研发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目前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人事处处长车世平、科技处处长腾永军及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等30余人参加座谈交流。 

交流过程中,我院科研人员与国外专家就上述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多个问题和方面交互了意见。通过交流座谈,与会人员均认为,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推动,同时,物理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均应该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紧密结合,以医学为中心,进行深入前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和技术,更好的推动医学发展和病人诊疗的进步。 

 

座谈交流结束后,专家们还应邀参观了位于我院东岗院区的甘肃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生物信息与资源中心以及中西医康复疼痛诊疗中心。

(6) 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专科联盟学术会议在天水地区成功举行

2018326日至30日,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专科联盟学术会议在天水地区成功举办,此次是在天水地区进行的第二轮筛查,在原有天水市二院和秦安县人民医院的基础上,新建了武山及甘谷县人民医院两个项目点。项目组由兰大一院郭顺林教授、普外五科张磊主任带队,特邀专家为武汉协和医院蔺蓉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覃山羽教授。项目及学术讲座在武山县、甘谷县、天水市及秦安县依次开展,除早癌筛查学术讲座及规范化操作培训外,还进行了肝胆及胃肠微创外科、消化道早癌病理、产前筛查学术讲座,并向各医院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宣传了器官移植DCD相关知识,积极推动OPO工作在天水地区的开展。 

 

2728日,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分别在武山县人民医院、甘谷县人民医院举行启动仪式暨学术讲座,开幕式上,郭顺林教授代表兰大一院与武山县人民医院贾双保院长、甘谷县人民医院丁小敏院长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并分别授予紧密型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牌匾。 

随后,武汉协和医院蔺蓉教授以《如何利用白光内镜诊断早癌》为题,普外五科张磊主任以《胆瘘的内镜及外科治疗》为题,朱晓亮副主任医师以《胃癌微创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为题,病理科张静副主任医师以《上消化道早癌标本处理规范》为题,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杜海云检验师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题分别开展了学术讲座。最后工程师针对《互联网+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MDT智慧医疗平台》进行讲解。 

筛查过程中,蔺蓉教授及朱晓亮副主任医师进行了内镜精查示教演示,并对两地内镜医师进行“手把手”教学,详细讲解了早癌筛查需要注意的相关知识;同时,普外五科张磊主任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宣传了器官移植DCD相关知识。 

29日,项目组来到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张磊主任、朱晓亮副主任医师及杜海云检验师进行了相关学术讲座,紧接着项目组进行了问卷筛查、内镜精查及培训。

30日,项目组来到秦安县人民医院,受到医院及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覃山羽教授示范了内镜筛查的规范化操作,对当地医院内镜医师“手把手”教学,详细讲解早癌筛查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秦安县人民医院已是第二次开展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工作,项目组看到了过去一年中两家医院内镜医师的巨大进步,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切实推动了项目点相关诊疗水平的明显提高! 

此次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专科联盟学术会议在天水地区武山县、甘谷县、天水市及秦安县成功举办讲座3场,主讲15人次,筛查项目共完成内镜精查153例,问卷调查139例,发现进展期胃癌1例,疑似胃早癌3例,食管早癌2例,转诊治疗患者2例。 

 

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我们一直在路上!项目将继续推进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在全省的开展,继续深化省级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深度对接与多学科紧密型专科联盟建设,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7) 兰大一院成为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

201855日,全国“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会在合肥市举行,该项目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7家联合发起。本次启动会上,兰大一院成为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做了“消除胃肠癌之路,路在何方”的专题报告,同时解读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他表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癌症是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消化道癌是我国常见和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死亡病例约100万。目前我国消化道癌患病人数多、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其预后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以胃癌为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超过90%,而中晚期胃癌即便经过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治疗费用巨大,社会负担严重。我国目前消化道早癌的诊治率低,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筛查的手段及机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规范化的肿瘤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启动后,预期将每年筛查10002000万人,至2030年,消化道早癌诊断率提高20%、5年生存率提高至50%。 

 

甘肃省是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区之一,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提高生存率的最有效防治措施。作为国内著名的消化内镜专家,兰大一院李汛院长自20167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近两年的筛查及培训过程中,带领项目组走过了甘肃省10个市州、35家市县级医院,积极有效地推动甘肃省上消化道癌的早诊、早治。2017年底,经由前期工作的丰富经验,李汛教授作为起草专家联合制定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此次“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的遴选,是从更高层面对早癌筛查及诊治工作的部署及决心,兰大一院作为全国首批协作中心,将不负此殊荣,集全院之力,联合消化、普外、肿瘤等多学科协作,认真做好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同时,作为区域中心,兰大一院将在消化道早癌的规范化诊疗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将之推广、转换,使消化道早癌筛查事业以及消化道内镜微创治疗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

(8) 兰大一院成功申报四项2018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

2017年底,根据兰大一院在西部重大及高发疾病早诊早治、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消化内镜诊疗以及加速康复外科与日间手术等多方面工作的基础与特色、发展需要与工作计划,依托前期扎实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基础,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指导申报2018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暨《西部高发消化系统肿瘤临床综合诊疗与基础研究》;高校重点外国文教专家项目两项暨《ERAS在医院诊疗及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推进》和《甘肃重大高发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与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均获批复及经费资助;同时总结上报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2017-2019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西部重大及高发疾病防控模式与早诊早治体系的建立》2017年的工作成果,再次获得批复及资金资助。 

通过兰州大学、甘肃省外国专家局、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逐级评审,三项新申报项目均获批,2017-2019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通过年度成果审核获批继续执行。四项项目共引智来自美国、丹麦、瑞典、法国、日本、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专家24人,涵盖消化系统肿瘤与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肿瘤标志物研究、早癌筛查、内镜诊疗、早诊早治及防控模式建立、加速康复外科与日间手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引智项目深入、务实富有成效的实施,兰大一院不仅与众多知名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与专家所在世界知名医学机构包括WHO IARC等开创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并通过联合研究和工作,推动和提升兰大一院乃至甘肃省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造福患者和肿瘤高危人群。

(9) 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内镜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论坛在兰召开

2018621日至24日,为了推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发展,展示国内外消化内镜领域的最新进展,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内镜装备专委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兰大一院)培训基地、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兰大一院)培训基地及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兰大一院)培训基地等单位承办的“第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内镜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论坛、第一届消化系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质量控制高峰论坛、第三届亚太ERCP联盟(APEC)会议、2018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学术会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内镜装备专委会学术年会”在兰州成功举办。 

大会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致欢迎辞,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任、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郭玉芬,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游苏宁,兰州大学副校长、兰州大学医学院院长李玉民,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秘书长陈刚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开幕式还进行了“兰州大学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兰州大学健康管理中心”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授牌仪式,同时为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等9家“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2017-2018年度优秀单位”进行了颁奖。 

此次大会是一次由国内外消化内镜领域顶级专家汇聚,也是消化内外科医师及青年内外科医师的交流盛会,应李汛院长邀请,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久津见弘教授,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内视镜科主任王秀伯教授,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国际医疗中心良沢昭銘教授,原亚太消化内镜主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Rungsun Rerknimitr 教授,韩国顺天乡大学附设富川医院文鐘豪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鹽見英之教授等6位国际知名消化内镜领域专家莅临本次大会,同时,大会邀请到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夏玉亭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科郭学刚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及内镜外科学学组、ERCP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及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亚太ERCP联盟(APEC),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内镜装备委员会等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常务委员、委员及遍布全国各省百余所单位的近200名国内镜领域专家以及省内消化内外科知名专家参会,共计500余名全国各地及省内参会代表齐聚金城。 

 

本次大会分为10个会场。主会场:以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学术讲座分会场:邀请国内外专家讲授消化内镜领域最前沿的新技术及新内容;内镜手术演示分会场:邀请3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了44台消化内镜手术操作演示;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高级培训班:面向55家已经与兰大一院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建立了协作关系的医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内镜诊疗及病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培训;第28届中国西部ERCPEUSSpyGlass高级培训班:针对ERCPEUSSpyglass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为学员进行了6场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讲座;第七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全国15家医院研究负责人和参与人员对课题研究进度、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同时启动新课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内镜装备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学术会议:以专委会相关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9场;肝胆胰胃肠青年内外科医师论坛:邀请国内优秀青年学者介绍了治疗内镜的最新技术及应用;消化内镜与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MDT病例大赛:以多学科病例讨论(MDT)的形式,邀请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的内镜团队讨论临床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体会;中国ERCP大赛西部赛区总决赛:来自我国西部各省市区的11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大赛,2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 

 

 

大会延续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推动消化内、外科医师的合作与融合,以“内外合璧,永无止镜”为主题对大会内容做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此次大会共进行了42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的消化内镜相关专题讲座,就医疗质量管理、胶囊内镜、大数据时代的内镜诊疗、消化系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质量控制、ERCPEUS、胃肠镜系列新技术等多方面给各位参会代表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角。大会还囊括了现场手术演示及ERCP大赛,共进行了55台消化内镜相关手术演示,涉及ERCPEUSPOEMESD等方面的操作演示,他们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国际最新技术相结合,为参会代表带来了直观且规范的消化内镜操作技巧及经验。 

 

“传承、梯队”是每一项事业长久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本次大会除了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及手术演示,还举办了“肝胆胰胃肠青年内外科医师论坛”“消化内镜与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MDT病例大赛”等相关主题会场,青年医师各取所长,百家争鸣,通过对国际前沿知识及临床应用规范的掌握及交流,看到了消化内镜事业的蓬勃朝气及厚积薄发的希望。 

本次大会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此次大会的交流与学习,参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已连续举办了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内外科联合高峰论坛,大会秉承前辈们无私、严谨、规范化操作的精神,轻形式、重实效,突出理论学术报告与内镜操作演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已成为全国治疗内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会议。

(10) 兰大一院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联合实施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达成共识

2018710日至14日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候任主席魏丽莎教授,IARC胃癌研究专家JIN YOUNG PARK博士、VIKTORIA KNAZE博士访问我院。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知名医疗研究机构合作实施的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ENIGMA项目落户我院。

 

(11)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候任主席魏丽莎教授一行访问兰大一院

2018710日至14日,应我院邀请,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候任主席、世界知名肿瘤预防与干预专家、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专家WEIDERPASS VAINIO ELISABETE教授(简称魏丽莎教授)IARC胃癌研究专家JIN YOUNG PARK博士、VIKTORIA KNAZE博士,以及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专家、英国医学统计学专家ULA ALI MOHAMED NUR教授一行来访我院。

 

访问期间,魏丽莎教授一行应邀赴兰州大学进行交流座谈,校长严纯华、副校长李玉民出席座谈。座谈期间,严纯华对魏丽莎教授一行表示欢迎,对团队所做研究工作表示赞许和感谢。他强调,癌症研究是一项巨大工程和一项具有重大挑战的课题,需将理论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用最优化的方法学和技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医院与魏丽莎教授过去5年的肿瘤研究合作,仅仅是个开始,期待与WHO以及全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搭建稳固的合作平台,开展深入、长期、务实的合作。魏丽莎表示,双方团队已经在肿瘤筛查治疗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期待未来产出更丰硕成果。 

 

 

在我院访问期间,李汛院长与来访专家团亲切座谈。普外二科、普外五科、特需外科、肿瘤内科、消化科、传染科、东岗院区普外科及实验室等多个学科的数十位专家与研究人员参加座谈。双方围绕胃癌、肝癌等甘肃高发肿瘤及中国西部其他高发消化系统疾病预防干预,就双方已合作实施、拟合作实施多个研究项目,在研究课题设计、实施、已有进展、数据与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后续工作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讨论。 

 

交流期间,四位专家还分别就癌症研究、数据分析与处理、英国癌症诊疗数据研究体系、IARC胃癌研究计划与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场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赵达主持。工作间隙,四位专家还应邀参观访问我院中心实验室以及分别位于东岗院区的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位于兰州大学医学校区的医学实验平台。 

据悉,此次来访专家都是2017-2019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专家团,该项目由我院院长李汛负责,主要研究西部重大及高发疾病防控模式与早诊早治体系的建立,于2017年执行成果获国家局审核通过并获好评,2018年获批全额资助继续执行。

(12) 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田中圣人和铃木安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871日至5日,应我院院长李汛邀请,国际知名内镜专家、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田中圣人和铃木安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71日至3日,铃木安昙教授受邀前往“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紧密型专科联盟项目”在项目点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人民医院、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及夏河县人民医院,开展相关工作。 

 

期间,铃木安昙教授以“胃镜操作规范化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为题为项目点医护人员详细介绍了胃镜检查前的处理准备、规范化的胃镜操作流程及如何在内镜下发现并鉴别早期胃癌,并在后续的“手把手”内镜规范化培训中,反复向项目点内镜医师讲解操作的具体要点。我院普外二科苗龙、东岗院区普外科朱晓亮、普外五科宋晓静分别以“上消化道检查规范化内镜操作及NBI在早癌筛查中的应用”、“胃癌微创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大爱无疆-器官捐献概念及政策解读”为题开展了学术讲座。 

 

经项目组前期与各项目点医院的充分沟通与积极准备,筛查项目进行的顺利有序。项目组共筛查患者110人,行胃镜精查75例、肠镜4例,收集调查问卷79例,共发现进展期胃癌3例、直肠癌1例,发现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胃癌4例,转诊患者5人。 

74日至5日,铃木安昙教授来到我院ERCP诊疗中心,对来自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点的多位内镜医师进行了“手把手”内镜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培训中,铃木安昙教授通过精心准备的病例图片向受训医师讲解内镜下早癌发现的知识与技巧,随后,大家来到内镜室演示规范的内镜操作流程,逐一对内镜医师的操作进行“手把手”培训与指导,并现场演示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一例。铃木安昙教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耐心的讲解与指导、精湛的手技征服了所有参训医师及工作人员,大家均表示获益匪浅。 

75日,田中圣人教授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专家与我院副院长周文策、信息中心主任王建林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交流座谈。我院院长李汛通过视频参加了会议,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期望。 

座谈会上,田中圣人教授展示了自主开发的医疗信息收集软件,介绍了日本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概况。王建林详细介绍了我院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期间,双方还就讨论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5天的交流,田中圣人和铃木安昙教授顺利完成了工作计划的所有内容,这也是他们自2012年以来第18次来到我院,在过去6年的互访中,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培训,与李汛院长带领下的内镜外科团队在ERCP、超声内镜、胃肠镜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规范化培训了我院及甘肃省内一大批内镜医师。

(13) 28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暨E术学堂兰州站在兰大一院成功举办

2018725-728日,由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 兰大一院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兰州大学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甘肃省肝胆胰外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28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暨E术学堂兰州站”学习班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24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班。 

应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邀请,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冀明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邹多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朝阳医院消化科主任郝建宇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ERCP专家以及省内专家到会进行教学培训。 

 

 

专家会同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副院长周文策、特需外科主任孟文勃、普外五科主任张磊、普外二科负责人朱克祥、东岗院区普外科负责人朱晓亮等本院内镜专家,为学员带来包括ERCP最新技术、并发症防治、疑难病例治疗对策等ERCP诊疗技术最新进展等内容的理论授课,同时还进行了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带教,内容精彩纷呈、理论结合实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会议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网络版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国内外科医生现场直播,获得参会人员及网络观众的一致好评,培训结束经考核后为培训合格学员颁授了培训证书。 

(14)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邀来我院开展院际交流

为交流学习共谋发展,81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蒙滔院长、张纯武副院长等一行应邀来我院开展院际交流。 

 

 

811日上午,我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第一学术厅举行了医院管理交流论坛。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尚裕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蒙滔院长、张纯武副院长、甘肃省卫计委规划信息处杨芳胜处长、陕西省人民医院王岐山副院长以及我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全院中层干部,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科室秘书,护理医联体成员单位等400多人参加。刘健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李汛院长致欢迎辞,欢迎远道而来的温医一院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希望两家医院交融思想、凝聚共识、增进感情、扩大合作,促进医院管理再上新台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蒙滔院长在致辞中,感谢我院的盛情邀请,简要介绍了温医一院的情况,希望两家医院在医疗、科研、信息化及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做好医院品牌塑造与传播工作,努力提升医院知名度和影响力。甘肃省卫计委党组尚裕良书记对两家医院的院际交流的开幕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院际交流的意义,希望两家医院紧紧抓住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下大力气加强内涵建设,在健康中国的征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周蒙滔院长、李汛院长、王岐山副院长、孙彩霞主任、张彩云主任、蔡雪黎处长、车世平处长分别以《向现代医院管理要效能,努力解决就医痛点》《铸造品牌特色,助力健康中国》《AMS抗菌药物管理》《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护理质控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信息数据化平台,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用人格魅力引领团队,提高管理干部执行力》为题,做了关于医院管理方面的精彩讲座。 

下午,周蒙滔院长一行参加了我院在兰州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的“‘闪光的青春,温暖的记忆’——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年从医30年暨新员工入职仪式、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庆典活动。活动结束后,周蒙滔院长带领肝胆胰外科团队与我院普外专业就重症胰腺炎综合救治、胰腺癌研究、肝胆外科的内镜综合治疗等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

(15) 兰大一院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定西地区圆满完成

2018821日至24日,我院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定西市通渭、陇西、渭源和临洮四县圆满完成。 

项目组由我院东岗院区侯小明副院长带队,成员涉及消化内镜、普外、肿瘤、病理、小儿外科等专业领域,有我院普外五科主任医师张磊、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小军、东岗院区病理科主任朱骏、东岗院区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晓亮、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登瑞等。项目还邀请到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李运红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金杭斌教授共同参与进行项目点内镜医师的规范化操作及“手把手”培训。本次项目除了进行新增早癌筛查项目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早癌筛查及内镜操作规范化培训外,还进行了早癌内镜诊疗、微创外科、消化道肿瘤综合诊治等相关主题的学术讲座,向各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及神经内外科宣传了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着力推动OPO工作在定西地区的开展。 

 

本次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学术会议在各个项目点由我院各位专家及特邀专家分别进行了《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治》《杭州地区早期胃癌筛查项目介绍》《早期胃癌微创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胃癌的化疗与多学科综合治疗》《消化道早癌ESD标本制备与病理诊断》《小儿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大爱无疆-器官捐献概念及政策解读》等精彩纷呈的主题学术讲座。通渭县人民医院、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及渭源县人民医院作为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新增的早癌筛查项目点在项目启动会上由侯小明代表我院分别与各医院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随后由项目组消化内镜专家进行了胃镜早癌筛查操作演示及手把手教学,本次项目共进行学术讲座18人次,指导当地内镜医师8人,完成胃镜精查178例,问卷调查178例,发现疑似早癌5例,进展期胃癌4例,协助项目点医院行内镜下异物取出术1例。 

 

本次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医联体专科联盟政策的一次具体活动,是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定西市的深入、扩大开展,是我院优势学科下沉进基层、推动基层医联体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为推动国家医改政策和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的深化落实,提高各项目点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贡献力量。

(16) 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落户甘肃省会宁县——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青年消化医师教育基地、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授牌仪式举行

2018821日,李兆申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会宁县人民医院暨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斌,省委组织部领导、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永成,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主任高峰,甘肃省卫计委主任郭玉芬,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以及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省食药局、甘肃科技馆相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白银市、会宁县及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省第三人民医院相关专家领导,以及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代表共计1600人参加了仪式。 

 

仪式上,兰大一院李汛院长陪同李兆申院士出席会宁县人民医院迁入升旗揭牌仪式暨李兆申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并共同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揭牌,由中国医师协会会员部主任高峰授中国医师协会青年消化医师教育基地铭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授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铭牌。 

据了解,兰大一院作为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在项目负责人李汛教授积极推动下,早在20167月正式启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截至20188月,已顺利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建立了40个项目点、覆盖人口1169万人,进行早癌筛查项目18次,学术报告35场,培训医护人员300余人,共行内镜精查2500余例,早期癌检出率达67.39%,首次在全国建立甘肃省“互联网+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MDT智慧医疗平台”,提高了消化系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比例。 

李兆申院士曾应李汛教授邀请多次来甘肃开展学术交流,与红色圣地—会宁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201611月,李兆申院士就应兰大一院李汛院长邀请赴白银市地区进行学术讲座、早癌筛查及内镜手把手培训。会宁县人民医院作为“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项目点,在过去2年的早癌筛查工作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获2017-2018年度优秀单位。 

20182月,以李兆申院士领衔的国内消化内镜专家齐聚甘肃兰州,召开“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专家研讨会暨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国家计划”,鉴于“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作出的突出贡献,兰大一院于20185月成为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2018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领衔世界知名医疗研究机构合作实施的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胃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率国际调查”(ENIGMA)项目落户兰大一院。 

此次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落户会宁县人民医院、李汛院长和李兆申院士共同为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揭牌,同时引入了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青年消化医师教育基地、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将极大地提高会宁县域内的医疗服务水平,夯实健康扶贫基础,提升健康扶贫成效,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卫生健康问题,也将有力地促进甘肃省早癌筛查事业的发展。

(17) 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肝胆胰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在陇南顺利召开

201894日至7日,由赵达副院长带队,我院项目团队在陇南地区4县圆满开展了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项目会议暨甘肃省陇南地区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肝胆胰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研讨会。 

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项目是我院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部署和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重要实践,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是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导的全国早癌筛查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提高项目点消化内科、内镜室专业人员上消化道早癌的诊疗水平,提高上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引入“互联网+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MDT智慧医疗平台”,将国内外优势医疗资源切实带给基层医院,切实提升地区医疗机构的消化内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方面医疗水平,惠及当地百姓。此次陇南之行已是该地区第三轮筛查,此次筛查共有四站,分别是礼县、成县、徽县和康县。 

项目组分别于94日、5日,抵达礼县、成县,并对两个项目点进行上消化道早癌筛查与培训。96日,项目组在徽县人民医院胃镜室开展筛查工作,同时在会议室进行学术会议,由徽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育东主持并致欢迎词,我院赵达副院长发表讲话并和王育东副院长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开幕仪式后,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蔡云龙教授、我院苗龙、朱骏、窦郁、赵存瑞医师分别以《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相关情况》《规范胃镜操作,提高早癌检出率》《ESD规范化病理报告内容》《胰腺肿瘤影像读片》《甘肃省胸痛中心建设现状》为题做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97日,项目组到达康县,开展内镜筛查工作和相关学术讲座。我院副院长赵达代表医院和康县人民医院李辉院长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祝建红教授受邀加入了项目组并以《早期胃癌那些事》为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并在随后的筛查中进行了胃镜规范化操作演示和手把手教学。 

 

在项目组及当地医院的宣传和组织下,此次筛查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积极参与,四站共进行学术讲座11人次,指导当地内镜医师10人,完成胃镜精查202例、问卷调查183例,发现进展期癌3例、疑似早癌6例,预约转诊3例。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生命,幸福一个家庭”不是口号,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秉承这一宗旨,和全省各地、市、县消化内镜同道一起为促进我省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规范化,提高相关疾病诊治水平共同努力。 

此次筛查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当地上消化道早癌诊治水平,实现对我省消化道癌患病高危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项目建设将逐步实现我院与各项目点基层医院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治领域的广泛协作,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实现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18) 兰州大学CHESS前沿科学中心(筹)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国际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18918日,由兰州大学CHESS前沿科学中心(筹)发起,兰大一院主办的“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医院第一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李玉民,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副院长周文策、王文己、武新安,院长助理杨来利,兰州大学医学院院办主任陈志雄出席会议。会议由武新安副院长主持。 

本次会议邀请了The Lancet子刊EBioMedicine编辑部UK Editor-in-Chief Duc Hong Le博士,EBioMedicine中国区顾问、CHESS负责人祁小龙博士来院讲学,并与相关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多方位的学术交流探讨。 

 

 

 

会上,李玉民副校长和李汛院长代表学校和医院聘任UK Editor-in-Chief Duc Hong Le博士和祁小龙博士为兰州大学及兰大一院客座教授,并颁发聘书。 

 

会议期间,Duc Hong Le博士就“如何在EBioMedicine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进行学术报告,祁小龙博士介绍了CHESS团队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精准诊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工作。随后进行了课题及论文案例讨论,兰大一院雒扬博士就“TGF-β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抵抗高盐的炎性修饰”的课题及论文进行了精彩报告,Duc Hong Le博士和祁小龙博士分别从主编和审稿人角度,对该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作为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及案例解析等形式,开拓了兰州大学在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领域的国际视野,为兰州大学“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设思路。

(19) 甘肃省MDT互联网+共享平台试运行助力第29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成功举办

20181022日至26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六届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第29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成功举行,本次学习班由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 兰大一院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兰州大学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甘肃省肝胆胰外科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 

 

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邀请,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委员、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张雷达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第七届胃疾病协作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常务副主任姚方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ERCP专家以及省内专家到会进行教学培训。 

本次学习班“手把手”培训学员9名,分别来自四川、重庆、河南、安徽及甘肃省陇南地区、武威地区医院,学习班首次通过我院“MDT互联网+平台”与我省十五家联盟医院进行远程联线同步直播。 

 

专家会同兰大一院院长李汛、副院长周文策、特需外科主任孟文勃、普外五科主任张磊、普外二科主任朱克祥、东岗院区普外科主任朱晓亮、张辉副主任医师等内镜专家,为学员带来包括ERCP最新技术、并发症防治、疑难病例治疗对策等ERCP诊疗技术最新进展的理论授课,同时还进行了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带教,内容精彩纷呈、理论结合实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李汛教授在本次会议中向各位学员传授了“内外合璧,软硬兼修”的内镜外科理念,并向与会专家及学员详细介绍了兰大一院在外科内镜培训工作方面的经验及成果。同时,本次学习班通过“MDT互联网+平台”与我省十五家联盟医院同步现场直播,获得参会人员及网络观众的一致好评,培训结束经考核后为培训合格学员颁授了培训证书。 

 

(20) 兰大一院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武威市、金昌市成功开展

20181017日至19日,我院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武威市民勤县人民医院、金昌市金昌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永昌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 

受项目负责人、我院李汛院长委托,项目组由我院周文策副院长带队,同时邀请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及内镜中心主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副部长、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专家组委员徐红教授及陶克、夏研教授团队一行三人共同参与进行项目点内镜医师的规范化操作及“手把手”培训。项目组成员还包括我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守成、东岗院区病理科主任朱骏、东岗院区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晓亮、病理科主治医师张静、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登瑞,专业涉及消化内镜、普外、肿瘤、病理、小儿外科等专业领域。 

民勤县人民医院、金昌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永昌县人民医院是此次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新增的早癌筛查项目点。在项目启动会上,周文策代表我院分别与各医院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随后由项目组消化内镜专家进行了胃镜早癌筛查操作演示及手把手教学,本次项目共进行学术讲座17人次,指导当地内镜医师12人,完成胃镜精查154例,问卷调查150例,确诊上消化道早癌3例。 

本次项目除了进行新增早癌筛查项目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早癌筛查及内镜操作规范化培训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红教授团队及我院各位专家分别进行了《如何发现早期胃癌》《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诊疗策略》《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胃癌微创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上消化道早癌标本处理规范》《ESD及消化道出血经验浅谈》《小儿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大爱无疆-器官捐献概念及政策解读》等精彩纷呈的主题学术讲座。项目组还向各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及神经内外科宣传了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着力推动OPO工作在该地区的开展。 

本次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医联体专科联盟政策的一次具体活动,是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武威市、金昌市的深入、扩大开展,是我院优势学科下沉进基层、推动基层医联体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21) 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肝胆胰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在静宁县、榆中县和岷县顺利召开

20181112日至13日,应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的邀请,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铃木安昙教授、北京同仁医院钱冬梅教授参加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第三届消化内镜“手把手”培训班,并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磊教授及兰大一院东岗院区副院长侯小明教授、普外五科主任张磊副教授带领的项目组于14日、15日、16日分别赶赴静宁县人民医院、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岷县中医院三个项目点进行了上消化道早癌筛查及相关学术交流工作。 

 

此次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第三届消化内镜“手把手”培训班邀请铃木教授及钱冬梅教授对来自我省会宁县、成县、金昌市、武山县、甘谷县、陇西县项目点的青年内镜医师及李汛教授团队的内镜医师进行了胃肠镜、ERCP、超声内镜等多个项目的培训与测试工作,日本教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与细致入微的讲解令所有学员收获颇丰。 

14日至16日,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肝胆胰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研讨会依次在静宁县人民医院、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岷县中医院举行,三家医院均是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此次新增的早癌筛查项目点。在项目启动会上,各医院消化科、普外科、内镜室、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踊跃参会。侯小明代表兰大一院分别与各医院签署了《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后,铃木安昙教授、钱冬梅教授、陈磊教授以及我院朱晓亮副主任、刘登瑞副主任和张静副主任等项目组成员分别进了“胃镜操作规范化和早期胃癌的诊断”“规范内镜操作,提高早癌检出率”“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胃癌微创外科一体化解决方案”“上消化道早癌标本处理规范”“小儿腹腔镜技术的进步”等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最后项目组还向各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及神经内外科宣传了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并进行“大爱无疆-器官捐献概念及政策解读”为主题的主题学术讲座,着力推动OPO工作在该地区的开展。 

筛查工作在启动会后有序展开,各医院内镜中心医护工作者组织精密、衔接有序,先进行上消化道早癌健康因素调查问卷的填写、随后由项目组消化内镜专家进行胃镜早癌筛查操作演示及手把手教学,3个项目点共计完成健康因素调查问卷172份、胃镜精查179例,发现进展期食管癌1例,疑似早期胃癌5例。 

 

此次筛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今后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3家医疗机构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各医院院领导及内镜室工作人员也纷纷表示,通过双方的真诚合作,将逐步实现兰大一院与当地医院在相关疾病诊治领域的广泛协作,促进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实现协作医院的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更好地为当地广大患者服务。

(22) 第八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20181116日,第八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在杭州成功召开。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平台是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为牵头单位,由天津市南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15家国内知名外科ERCP中心共同组建的外科内镜研究型平台。 

 

会上,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致开幕辞。作为15家外科ERCP多中心研究的牵头人,对各中心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外科ERCP多中心研究并付出的诸多努力表示感谢,强调各中心要借助多中心研究平台优势,做高质量的临床科研,力争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同时注重外科内镜青年人才培养。随后,会议回顾了既往课题研究进度、启动新课题、探讨后续研究计划。各中心主任及秘书各抒己见,深度剖析研究细节,充分交换意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第八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外科ERCP多中心临床研究由李汛教授于20153月启动,由国内15家知名外科ERCP中心共同组建。目前共启动研究5项,已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该中心研究平台定期举办“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旨在发掘我国现阶段外科ERCP发展中凸显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及研究,致力于中国外科ERCP的临床研究、技术培训及推广,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3) 2018年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内镜质控论坛暨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成立仪式在杭州圆满召开

1117日,2018年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G20峰会会场隆重召开。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委会作为大会的15个专业委员会之一,成功举办了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内镜诊疗质控论坛。 

我院院长李汛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我院普外科内镜团队成功举办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内镜诊疗质控论坛。同时参会的还有我院普外科内镜周文策教授、妇产科内镜学科带头人杨永秀教授团队、骨科内镜学科带头人王文己教授团队、耳鼻喉内镜学科带头人张小兵教授团队。 

该论坛作为中国内镜医师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致力于各种内镜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涵盖了内镜外科,妇科内镜,消化内镜三大版块。论坛首先由李汛教授就“中国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现状及内镜质控的探索与实践”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也邀请到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脊柱内镜外科周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德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汪清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消化内镜许树长教授等全国不同领域数十位知名内镜专家,分别就外科内镜医师培训、信息化引领下的内镜外科质控、妇科内镜质控、消化内镜质控等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整个论坛学术气氛活跃、精彩纷呈、充满活力。 

 

 

在举办内镜质控论坛的同时,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令狐恩强教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处马旭东副处长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Chinese Endoscopic Youth Surgeons ClubCEYSC),俱乐部邀请李兆申院士、张澍田院长及令狐恩强教授为俱乐部总顾问;邀请麻树人教授、冀明教授、胡冰教授、李文教授等8位国内著名内镜专家作为俱乐部顾问;邀请冯秋实教授、王震宇教授、王雪峰教授等7名国内著名外科内镜专家作为俱乐部导师;邀请蔡开琳教授、侯森林教授、王琦教授、张锎教授等17名国内知名外科内镜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加入俱乐部;同时,经过前期组委会严格筛选,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第一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天津南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的21位优秀内镜外科青年医师入选首届会员。 

我院李汛院长担任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主席,周文策副院长担任俱乐部导师,孟文勃主任及张磊主任担任俱乐部指导老师,朱晓亮、张辉、岳平医生成功入选首届会员;此次俱乐部的成立受到李兆申院士等国内内镜届领军人物的一致好评。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处马旭东副处长及李兆申院士对此次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的成立将凝聚内镜领域外科和内科的共同力量促进中国内镜事业的向前发展,并践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倡导的“规范、培训、融合、创新”的理念,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 

据李汛院长介绍,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以内外合璧、学术交流、携手共进、基层培训、技术指导、诊疗帮扶为俱乐部宗旨,在成立仪式上来自国内内镜界的著名专家对俱乐部活动内容及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俱乐部应在外科内镜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次俱乐部成立还对中国内镜青年医师培养计划及俱乐部会标进行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一定共识。

(24) 2018•中日乌国际高端医疗高峰论坛暨现代医院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中国-乌克兰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论坛、第九届兰州国际肝胆胰多学科综合治疗与微创新技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181124-25日,由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等承办的2018·中日乌国际高端医疗高峰论坛暨现代医院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中国-乌克兰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论坛、第九届兰州国际肝胆胰多学科综合治疗与微创新技术高峰论坛在甘肃省组工大厦和锦江阳光酒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本次大会特邀17位海外医院管理、医学教育与科研临床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国内20余家医院的院长、专家,以及甘肃省省级医疗机构和兰州、白银、定西等市县各级医疗机构的院长、管理人员、省内外知名专家和与会代表500余人参会。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教授,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玉芬,兰州大学副校长李玉民教授,甘肃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副巡视员欧阳春光,甘肃省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徐妍丽,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兰州大学相关处室领导出席开幕式。大会特邀多位日本、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外国专家和国内医疗卫生管理与相关专业知名专家参会交流。省内外医院负责人、知名专家、与会代表近500人参会。

 

 

主会场按照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以创新、变革和践行作为主题开展研讨与交流,围绕大健康医学服务重点内容,新时代医疗核心技术与理念新趋势设置包括“现代医院管理”、“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肝胆胰疾病多学科诊疗与微创外科新技术”等主题。分会场以“胃肠疾病多学科诊疗与微创外科新技术”、“肝癌与包虫病的规范化诊疗”、“DCD器官与移植”、“多学科(MDT)病例专题论坛”、“青年医师论坛”等主题,用耳目一新的视角为与会者带来国际最新的消化道疾病诊疗技术。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郭天康代表甘肃省政协,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甘肃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此次论坛邀请日本、乌克兰专家交流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一方面给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一次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日本、乌克兰等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的合作。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入研讨交流,形成广泛共识,共同为推动健康甘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兰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当前,兰州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医学学科建设和临床医疗服务也要不断加强与海外同仁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各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推进医教协同发展,带动医学人才培养,创新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乌克兰专家团代表沙利莫夫外科与移植外科医院院长、院士乌申科﹒亚历山大﹒尤里维奇教授,日本专家团代表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成人医学中心所长上塚芳郎教授在发言中纷纷表示,希望借此次盛会,学习各国在医疗领域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搭建和谐、合作、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说,健康事业的发展没有边界,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分邦畿。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与美国、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多所国际知名医疗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将继续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渠道。

严纯华教授、李玉民教授为乌克兰乌申科·亚历山大·尤里维奇教授、多斯达诺夫·亚历山大教授颁发兰州大学客座教授证书。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原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余勤教授和李汛教授为日本上塚芳郎教授、乌克兰考斯达列夫·米哈伊尔教授颁发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客座教授证书。今后,双方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与国际知名院校专家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交流合作,强化学科建设,带动医学人才培养,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会议期间,基于充分的交流互动和前期工作基础,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分别同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成人医学中心、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癌症研究所附属有明医院、乌克兰沙利莫夫外科与移植国家医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及合作协议。同时,还聘请多位日本、乌克兰相关专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和指导教师。今后,双方将在人才交流与培养,学术交流,相关疾病的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开展长期深入合作。

 

 

(25) 世界知名艾滋病防治及病毒学研究专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DOMINIC EDMUND DWYER 教授和消化系统癌症研究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乔梁教授访问我院

近期,应我院院长李汛邀请,世界知名艾滋病防治与病毒学研究专家、WHO特殊疫情病毒学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DOMINIC EDMUND DWYER教授,兰州大学萃英讲习教授、消化系统疾病与肿瘤研究专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乔梁教授访问我院,我院院长李汛、副院长武新安,人事处处长车世平,医院传染、肝病、消化、检验、实验室等相关学科负责人,肝胆胰癌症研究、干细胞研究等相关团队成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会谈期间,DOMINIC EDMUND DWYER教授、乔梁教授向我院专家先后介绍了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特点、新南威尔士大学及他们的相关研究与合作意向,我院传染科主任毛小荣、东岗院区肝病中心主任张立婷和东岗院区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建军分别向专家介绍了我院艾滋病诊疗、肝病研究及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等工作。其他参会学科负责人和骨干,也与来访专家就自个领域问题进行了讨论。 

访问过程中,两位教授与我院领导、专家,还就后续在艾滋病等特殊病毒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类器官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开展进一步联合深入交流与合作,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 

 

 

(26) 西班牙巴萨罗那大学Jordi Gracia-Sancho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6日,应李汛院长邀请,西班牙巴萨罗那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肝脏血管研究小组负责人Jordi Gracia-Sancho教授和中国门脉高压无创诊断研究组CHESS负责人,哈佛大学医学院祁小龙博士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我院院长李汛,及科技处、普外二科、普外五科、传染科、介入科、放射科、药剂科等科室负责人和相关研究团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Jordi教授介绍了巴萨罗那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基本概况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并就门脉高压相关研究进展做了学术报告。科技处姚佳副研究员就我院的历史概况,目前研究领域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随后相关研究人员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胆胰肿瘤等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热点、后期合作事宜,以及研究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初步达成共识。 

 

 

会谈期间,我院李汛院长为Jordi教授颁发兰州大学客座教授聘书。

(27) 哈佛大学Yury V. Popov教授及祁小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11日,应李汛院长邀请,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消化及肝病科、肝纤维化研究中心主任Yury V. Popov教授和中国门脉高压无创诊断研究组CHESS负责人,哈佛大学医学院祁小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我院院长李汛、副院长周文策,以及科技处、普外二科、普外五科、传染科、介入科、放射科、药剂科等科室负责人及相关研究团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Yury V. Popov教授介绍了哈佛大学肝病科及肝纤维化领域研究的基本概况。科技处副研究员姚佳就我院的历史概况,目前研究领域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随后,相关研究人员针对肝纤维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胆胰肿瘤等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热点、后期合作事宜,以及研究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初步达成共识。 

 

交流期间,Yury V. Popov教授为我院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做专题学术报告《Emerging Anti-fibrotic Therapies for Liver Cirrhosis and Its Complications》,详细介绍了目前肝纤维化的诊疗方法及前沿机制,肝脏组织瘢痕进展和逆转的机制研究,可用于监测这些过程的无创诊断工具,以及肝硬化及并发症的新型防治策略等。报告结束后,Yury V. Popov教授与参会人员就该研究领域展开了充分地交流与讨论。

(28)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2018兰州普通外科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学术年会

1216日“2018兰州普通外科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飞云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 

大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周文策主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致欢迎辞,甘肃省医师协会秘书长江源,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会长、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李玉民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会议邀请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广顺教授,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成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刘荣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德全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可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连新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晓卫教授等国内著名肝胆胰疾病专家20余名,以及近百名省内知名专家参会,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省各级医院近500名医护人员。 

 

本次大会主会场活动由2018兰州普通外科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学术年会主会场”,“普外科青年医师优秀论文大赛分会场”,3个“优秀手术视频大赛分会场”等6个分会场组成,同期大会进行了5个新的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专委会成立会议:腹膜后肿瘤医师委员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危重症医师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医师委员会和加速康复外科医师委员会。5个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专委会选举: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和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同时,聘请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优秀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刘荣教授为普外科名誉主任,李汛院长为刘荣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本次大会是一场由国内普外科专业顶级专家汇聚的学术交流,囊括了他们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国际最新技术,也是全省普外科医生及青年内外科医师的交流盛会。此次大会共进行了近20场专家学术报告,就肝脏外科进展、中国肺移植的现状、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机器人手术与肝胆胰外科、医学进步与人文精神、外科医师的专业培训、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布加综合征个体化治疗体会、浆膜外科与黏膜外科、腹腔镜下Whipples手术、机器人胃癌手术、快速康复外科在肝胆胰外科中的应用与实践等热点话题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研讨和交流,给各位参会代表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角,为参会代表带来了最直观、最规范化的普外科相关治疗经验。 

 

为了促进甘肃省普外科医师学术交流,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省普外科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来自省内各地区147位优秀医生被推荐参与了“优秀青年医师”评选,经过严格评选的程序最终评选出70位优秀青年医师。“优秀手术视频”大赛的举办有助于提高我省普外科医师专业技术水平,活跃了普外科学术气氛,展示了普外科医师精湛手术技艺,共计有52名医师进行了优秀手术视频展示,其中不乏各市县基层医院的优秀青年医师参赛,选手个个表现出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医师的风采与精神面貌、责任与担当。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8名,优秀奖22名。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省各级医院医师论文20篇,并进行了优秀论文答辩,最终通过组织专家组评选选出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 

 

最后,伴随着颁奖仪式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顺利闭幕,通过本次大会,秉承前辈们无私、严谨、规范化的精神,为我省普外科诊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勾画恢弘蓝图,为广大的患者带来希望及依托。

(29) 兰大一院成功举办“2018 • 兰州器官移植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年会

1215日“2018•兰州器官移植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专业委员会”在兰州大学飞云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由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 

 

 

 

 

大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甘肃省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汛致欢迎辞。甘肃省医学会苏军生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朱志军教授,兰州大学副校长、兰州大学医学院院长、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器官移植奠基人李玉民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了14位来自国内的顶尖专家出席开幕式并作专题学术报告。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主任杨广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志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肝脏外科主任、国际肝移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夏强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国际肝移植学会会员郑虹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副院长、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田普训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张水军教授,以及省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参会,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省各级医院近400名医护人员。 

2018•兰州器官移植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年会是甘肃省器官移植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代表着国内外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前沿和最新进展,旨在推动我省器官移植学科发展,致力于器官移植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器官移植水平和临床研究,这是本次大会的目标也是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的重点任务。 

 

本次大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器官移植及相关学科专家,以期满足我省器官移植工作者不断追求更高学术水平的需求,实现伟大学术理想,同时弘扬高尚的学术道德,促进地区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大会围绕当下器官移植热点问题,器官移植学术前沿进展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内容包括:肝外科与肝移植、肾移植、供体来源感染防治、小儿肝移植、器官捐献、肝移植团队建设、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预后、肝移植的关键技术、移植后免疫等内容,通过各相关学科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各位专家与代表共同探讨当前移植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一步凝聚器官移植和相关学科的力量与智慧,推动我省器官移植高峰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助推甘肃省器官移植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30) 30届中国西部ERCP/EUS“手把手”学习班暨ERCP培训20年活动

20181217日至21日,由中国消化内镜学院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兰大一院)、中国ERCP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兰大一院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甘肃省肝胆胰外科研究所主办,普外二科、普外五科、特需外科、东岗院区普外科等联合举办的“第30届中国西部ERCP/EUS‘手把手’学习班暨ERCP培训20年”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全国七个省份的8位医生、2名护士学员参加此次培训班。 

 

 

中国内镜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镜外科学组副组长、兰大一院院长李汛,亚太ERCP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组长麻树人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副组长刘枫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丁震教授参加此次会议。由于麻树人教授在中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对兰大一院内镜微创外科的多年支持,在此次会议上特聘麻树人教授为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并颁发证书。 

 

 

此次会议为学员带来包括ERCP最新技术、并发症防治、疑难病例治疗对策、ERCP诊疗技术最新进展等内容的理论授课,专家针对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EUS引导胆管引流,困难及特殊解剖下的ERCP插管技术等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同时还进行了ERCP操作演示及手把手带教,内容精彩纷呈、理论结合实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无论是学术前沿知识还是实际临床操作都有了极大地提高。 

 

 

据悉,作为中国首批ERCP技术人才标准化培训基地,兰大一院外科ERCP诊疗技术培训中心的培训对象以外科医生为主,以“师承式”带教为培训模式,至今共接收过的培训医生有400余人,分布在全国106所医院,遍布28个省、市、自治区。有33家医院医护人员经过在中心培训指导下已成功独立开展ERCP工作,培训成功率达75.3%。同时,中心接收标准化培训学员以来,依照全国试点的ERCP培训计划,在经过4个月的培训后,87.5%的学员返回原单位后可以独立开展治疗性ERCP

2 举办的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培训及巡讲

(1) 2018117日,甘肃省庆阳地区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环县人民医院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

(2) 201823日,首届“西北扩大型EUS-TTT”培训

(3) 2018212-13日,“2018兰州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专家研讨会暨消化道癌肿早诊早治国家计划”

(4) 201836日至9日,“第27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

(5) 2018621日至24日,第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内镜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论坛

(6) 2018725-728日,第28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暨E术学堂兰州站

(7) 201881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医院管理交流论坛

(8) 201894日至7日,甘肃省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肝胆胰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研讨会

(9) 2018918日,兰州大学CHESS前沿科学中心(筹)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国际学术交流会

(10) 20181022日至26日,甘肃省MDT互联网+共享平台试运行助力第29届中国西部ERCP手把手学习班

(11) 20181116日,第八届中国外科ERCP临床多中心研究论坛

(12) 20181117日,2018年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内镜质控论坛暨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成立仪式

(13) 20181124-25日,2018•中日乌国际高端医疗高峰论坛暨现代医院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中国-乌克兰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论坛、第九届兰州国际肝胆胰多学科综合治疗与微创新技术高峰论坛

(14) 20181215-16日,2018 • 兰州器官移植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年会,2018兰州普通外科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学术年会

(15) 20181217日至21日,第30届中国西部ERCP/EUS“手把手”学习班暨ERCP培训20年活动


 

四、运行管理

实验室主任李汛教授重视院内、省内、国内及国际间科研团队的交流与合作。举办超过10次以上的小型国内外学术座谈会,就实验室发展、规划、课题评估、论证等方面进行多次深入的交流。实验室目前各类仪器设备运转良好。实验室管理严格依据省重点实验室日常运转管理规章制度,有专职实验室日常管理人员进行实验室设备维护、耗材购置等工作。

 


五、实验平台与仪器

 

主要仪器设备

购置时间

型号

产地

运行状况

二代测序仪

2016.5

BioelectronSeq 4000

美国Life

良好

Ion OneTouch ES

2016.6

8441-22

美国Life

良好

Real-Time PCR System

2016.6

TL988

美国Life

良好

CO2培养箱

2013.5

3111水套式

美国themor

良好

生物安全柜

2013.5

1384

美国themor

良好

生物安全柜

2014.8

1389

美国themor

良好

HH系列数显恒温水浴锅

2013.5

KW-1000DC

江苏常州

良好

板式离心机

2016.6

C1000-230V

美国

良好

冰冻切片机

2013.8

CM1860

德国Laica

良好

超纯水系统

2013.5

Hitech-Kflow Ultra pure plus UF

上海和泰

良好

超低温冰箱

2013.5

MDF-U3386S

日本松下

良好

超低温冰箱

2016.3

EXF40086V

美国themor

良好

超净工作台

2013.5

SW-CJ-1FD

上海苏净

良好

超微量核酸蛋白检测仪

2013.8

Nanodrop2000

美国

良好

尘埃粒子计数器

2013.5

Y09-550L

苏州诺达

良好

大容量气相液氮罐

2016.1

Labs-40K-kryos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大容量气相液氮罐

2016.1

Labs-20K-kryos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240L杜瓦罐

2016.6

DPL605-250-1.38

美国TAYLOR-WHARTON

良好

单通道移液器

2013.5

eppendorf Research plus

德国

良好

低速台式离心机

2013.5

DT5-2

北京时代北利

良好

电穿孔仪

2013.12

ECM830

美国BTX

良好

电动移液器

2013.5

S1

美国

良好

电热干燥箱

2013.5

DHG-9203A

上海一恒

良好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2013.5

DHG-9030A

上海精宏

良好

电泳系统

2013.5

DL-300C

北京东林昌盛

良好

冻存管理软件

2016.3

MSI-FIB

上海

良好

高速冷冻离心机

2013.5

STRATOS

美国themor

良好

高压灭菌锅

2013.5

YXQ-LS-100A

日本三洋

良好

恒温培养箱

2013.5

DNP-9082

上海精宏

良好

恒温振荡器

2013.5

IS-RSDA

美国精骐

良好

快速匀浆器

2013.8

Tissuelyser-48

上海净信

良好

冷冻高速离心机

2013.9

FRESCO-17

美国themor

良好

离心机

2013.5

ST40台式

美国themor

良好

流式细胞仪

2013.5

Accuri C6

美国BD

良好

凝胶成像系统

2013.8

FC3

美国

良好

全波长酶标仪

2013.8

Synergy H1

美国

良好

全自动核酸提取仪

2016.6

NP968-C

西安天隆

良好

全自动雪花制冰机

2013.5

IMS-40

江苏雪科

良好

三目显微镜

2013.5

DM- IL

上海兆仪

良好

荧光定量PCR

2013.5

MX3000P

美国安捷伦

良好

实时荧光定量PCR

2016.6

StepOne Plus

美国ABI

良好

梯度PCR

2013.5

Veriti 96-Well

美国ABI

良好

原位杂交仪

2013.5

TDH-500

杭州奥盛

良好

微型离心机

2016.6

826

珠海博迈杰

良好

芯片离心机

2016.3

ion torrent

美国Life

良好

医用离心机

2016.3

自动脱盖离心机 CTK48

湘仪

良好

移液器(3支套装)

2015.12

1ul/10ul/100ul

美国themor

良好

移液器(6支套装)

2015.12

2.5ul/10ul/20ul/100ul/   200ul/1000ul

美国themor

良好

生物倒置显微镜

2013.5

CKX41

日本OLYMPUS

良好

荧光倒置显微镜

2013.5

CKX41

日本OLYMPUS

良好

荧光体示显微镜

2013.5

MZ10F

德国Laica

良好

正置荧光显微镜

2013.5

BX51

日本OLYMPUS

良好

自动化乳液PCR

2016.3

Ion OneTouch 2

美国Life

良好

组织分装低温操作台

2016.3

COOLPlate-Tissue

上海万格

良好

血液分装低温操作台

2016.6

COOLPlate-Fluid

上海万格

良好

实验室低温标签制作套装

2016.3

IP300-KIT-FN5

上海万格

良好

温度监控管理系统

2016.6

MTR-2006

上海万格

良好

无线数据采集模块

2016.6

AT-Z

上海万格

良好

 


六、大事记

1、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带领团队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甘肃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

2兰大一院副院长周文策教授带领团队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

3、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4、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2018年春节期间、201812月、20191月,李汛院长和团队完成重要器官捐献移植手术

5、兰大一院成为全国首批“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

6、兰大一院院长李汛教授指导申报2018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暨《西部高发消化系统肿瘤临床综合诊疗与基础研究》;高校重点外国文教专家项目两项暨《ERAS在医院诊疗及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推进》和《甘肃重大高发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与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均获批复及经费资助

7、第13届中国西部国际治疗内镜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内镜微创治疗内外科联合论坛在兰召开

8、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世界知名医疗研究机构合作实施的国际多中心胃癌研究项目——ENIGMA项目落户兰大一院

9、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候任主席魏丽莎教授一行访问兰大一院

10、日本京都第二红十字医院田中圣人和铃木安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1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邀来我院开展院际交流

12、兰大一院消化系统肿瘤早诊早治紧密型专科联盟暨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在定西地区圆满完成

13、李兆申院士工作站落户甘肃省会宁县——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国医师协会青年消化医师教育基地、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项目协作中心授牌

14、兰大一院客座教授、日本知名消化内镜专家——田中圣人教授喜获 2018年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

15、兰大一院“2017-2019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高端专家项目”专家托本•摩根森教授荣获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16、兰州大学CHESS前沿科学中心(筹)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国际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17、中国内镜医师大会内镜质控论坛暨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成立

182018•中日乌国际高端医疗高峰论坛暨现代医院管理培训班、“一带一路”中国-乌克兰医学教育与医学发展论坛、第九届兰州国际肝胆胰多学科综合治疗与微创新技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192018 • 兰州器官移植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年会,2018兰州普通外科学术论坛暨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20、兰大一院特需外科医生论文获评甘肃省与兰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誉称号


七、实验室未来3-5年发展目标

1、学科建设

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与兰州大学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学科的融合,使其成为西部高发病繁荣流行病学研究、病理病因学和诊断治疗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医学学科平台。积极申请教育部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着重加强医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国外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一支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专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队伍。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针对西部高发疾病发病机制开展工作,制定防止新策略,提高原始创新和转化医学水平,大力开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

力争获国家三大奖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20-30项;

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50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

获得国家研究项目20-30项。累积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

4、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着力提高我校医学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产生若干有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医学应用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成果,力争成为西部地区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和创新中心。

以生物技术转化医学中心为平台,大力推进西部高发疾病诊疗研究领域成果的向临床的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注册并开展临床试验5-10项;提出行业标准1-2项。


附件:

学术委员会名单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工作单位

备注

魏于全

19596

院士

博士

肿瘤治疗、肿瘤免疫学

四川大学

主任委员

段钟平

19641

教授

博士

传染病学

北京佑安医院

副主任委员

李  汛

19728

教授

博士

肝胆胰外科,移植外科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委员

吕丽娜

19465

教授

博士

免疫学

美国克利夫兰消化中心

委员

刘  勇

19682

教授

博士

肿瘤生物治疗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委员

乔  梁

196311

教授

博士

肝脏与胃肠道肿瘤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

委员

刘拥军

19691

教授

博士

血液病学,干细胞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

委员

周  俭

19671

教授

博士

肝脏外科,肿瘤侵袭转移

上海中山医院

委员

夏建川

19605

教授

博士

肿瘤遗传学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委员

张  毅

19698

教授

博士

肿瘤学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委员

庞  雁

19684

教授

博士

肿瘤学

天津市人民医院

委员

刘光琇

19628

教授

博士

环境生态学

中科院兰州分院寒旱所

委员

谢小冬

19691

教授

博士

遗传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委员

赵  达

19656

教授

学士

肿瘤内科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委员

席亚明

196711

主任医师

博士

血液病学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委员

 

 

 

 

 

 

 


客座教授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

研究方向

工作单位

钱诗光

教授

博士

免疫学

美国克利夫兰消化中心

吕丽娜

教授

博士

免疫学

美国克利夫兰消化中心

乔  梁

教授

博士

肝脏与胃肠道肿瘤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

叶群瑞

教授

博士

肿瘤学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Kiyohito Tanaka

教授

博士

胃肠病学

日本第二红十字医院

Elisabete Weiderpass Vainio

教授

博士

肿瘤流行病学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

 

实验室人员组成: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备注

1

李汛

197208

博士

教授

肿瘤学,普通外科学


2

赵达

196506

学士

主任医师

肿瘤学


3

周文策

197205

博士

教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4

孟文勃

197803

博士

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5

张磊

197805

博士

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6

朱克祥

196910

博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7

毛小荣

196810

博士

主任医师

传染病学


8

李莹

197602

博士

副主任医师

免疫学,肝病学


9

关泉林

196706

博士

教授

肿瘤外科


10

席亚明

196711

博士

主任医师

血液病学


11

张建军

195101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免疫学,肝病学


12

朱晓亮

198110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内镜外科


13

张立婷

197308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肝病学


14

白仲添

198202

博士

副研究员

神经生物学


15

张辉

198401

博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16

严俊

198404

硕士

主治医师

流行病学


17

苗龙

197412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


18

王正峰

198306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19

王燕萍

197510

学士

主管药剂师

药学


20

齐阔

198511

博士

助理研究

凝聚态物理


21

雒扬

198310

博士

主治医师

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


22

殷敏

198110

硕士

副主任护师

护理管理、循证护理


23

李淑萍

197608

学士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


24

滕永军

197205

博士

主任医师

外科学,循证医学


25

李敏

198403

博士

主治医师

传染病学


26

侯晓明

197306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


27

刘小军

197606

博士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


28

杨丽平

197405

博士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


29

朱陇东

197203

博士

副主任医师

传染病学


30

宋晓静

198208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31

岳平

198204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32

芮少珍

198504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33

白冰

198301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34

吴永娜

198701

硕士

研究实习员

分子生物学


35

胡进静

198809

硕士

研究实习员

分子生物学


36

王黎明

198407

硕士

研究实习员

分子生物学


37

王海平

198902

硕士

助理研究员

统计学


38

汪名飞

198602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39

徐浩

198703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40

王芳红

198405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41

丁方回

198604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


42

张奇煜

198202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43

盛亮

198906

硕士

主治医师

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


44

李丹丹

198610

硕士

住院医师

普通外科


45

林延延

198505

硕士

主治医师

普通外科


46

倪海旭

198710

硕士

住院医师

普通外科


47

赵振杰

198912

硕士

住院医师

普通外科


48

杜海云

198406

学士

检验士

检验学


49

卫小

199210

学士

检验士

医学检验


50

张璐

199305

学士

检验士

医学检验


51

漆亚亚

199308

大专

检验士

检验学


52

李璐

199210

大专

检验士

检验学


53

于海颖

199203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4

张靓则

198810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5

王珍珍

199103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6

徐丹

199102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7

李佳佳

199203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8

闫晓雯

199203

学士

科研护士

护理学


59

姚佳

198211

博士

副研究员

分子生物学


60

董乔梅

198312

博士

副研究员

分子生物学


61

周兰霞

197306

硕士

副主任医师

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62

柴晓静

197903

硕士

主治医师

遗传学


63

令晓玲

196706

硕士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


64

朱江

197907

学士

主治医师

免疫学


65

唐艳

197711

学士

检验师

免疫学